大明宫:中华文明的至高点枢纽地——余秋雨访谈

标签:
唐大明宫余秋雨道北70年电视片 |
分类: 旧闻旧问 |

大明宫:中华文明的至高点枢纽地
——余秋雨访谈
时间:2007年9月25日
地点:西安大唐芙蓉园芳林苑
问:你这次应邀来西安,是专门到大明宫遗址去看的,在您的《文化苦旅》里面,写了很多古意盎然的地方,但好像写到长安的似乎不多,大明宫也没有写吧?您今天去了那里,面对那一片曾经辉煌过的废墟,有什么感受?
余:写到过长安,可能你没有看到。西安来了很多,但是大明宫遗址是第一次去,可是有关大明宫遗址的历史记载,却在我研究的书里面经常可以看到。我去了以后感触很深,因为那个地方是保留下来了。尽管中国的建筑结构,因为是砖木结构,不像罗马那个大石结构,所以它容易随着年代过去而腐朽,这是没办法的,那里留下一些柱础什么的,但当年的一些地理上的气氛,你还能够感受到。那么,要感谢历届的政府和当地道北的民众,他们多少年来对于这样一个文物保护地,没有过度开发,没有太多新的建筑,这样的话,它其实就是为唐代非常重要的遗址保护作出了贡献,帮我们现在开发时,作出了一些便利。
那么,这个大明宫的重要在何处?我首先要讲的是,七至九世纪,两个多世纪里边,它是全世界最高文明的至高地。本来有一些非常著名的都城,在公元前后的时候已经不多了,西方是罗马,东方应该是长安,但是罗马在公元476年已经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不在我们所说的罗马这个概念范围了,西罗马在公元476年灭亡以后,实际上罗马在今后的两三百年中荒草历历,越来越缩小,生态非常糟糕了,人们没法想象它过去的伟大了,从恺撒开始的那些故事,已经很难寻找。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汉文明就是中国的文明慢慢、慢慢起来,就在罗马和欧洲文明,进入中世纪的宗教集权,不断的在寻找异教徒,用大火把它烧掉的过程中,长安起来了。长安和罗马在体量上没有办法比,在时间上,是它衰落才起来的,所以在时间上不能做直接对比,因为罗马暂时已经出局。公元的七世纪八世纪,直到九世纪,这整个过程当中,长安非常辉煌。当时能够和长安比的只有两座城市,一个君士坦丁堡,就是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另外一个是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但是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它们体量都很小,这两个城市加在一起还不到长安的一半,这个和长安比,体量小。再一个,相当于当时的长安,他们都有一点军国主义的色彩,内部都有一点封闭。
所以,当时长安一方面是文明的至高点,另一方面是各大文明的交流地。所以,我对大明宫遗址开发的朋友们讲,抓住这两点,在世界意义上,它的地位一个是至高点,一个是枢纽所在。
第三个,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王朝,凭心而论,唐代的军队其实不是非常强大,它的疆土也不是最大,比汉代甚至比后面的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有的时候疆域很大。唐朝并不太大,但是整个唐代,从朝廷到民间,至少在安史之乱之前,整体气氛是比较快乐的,我甚至可以说,这是整体上最快乐的一个朝廷的步伐的见证地,大明宫是见证地。千万不要以为,好像我们能够找到唐代有时候边界战争当中有些失利,说明唐代是充满忧患的,不是这样的。有的朝代比唐代强大,但是它充满了忧患,日子过得忧患的,就像汉代,疆土很大了,比如像汉武帝时代,他一生都在打,一直打个没完没了,后来宋元明清,大家也知道了,有的朝代就非常的不愉快了。如果看宋代的话,看看陆游的诗,他一辈子真是可怜了,明代清代更不用说了,唐代没有这种心理压力。即使它军事上有一点衰落,但是他在文化心态和精神自由上非常舒服的,是让人喜欢的一个朝代。
这三点,我想可以知道大明宫的价值,我再说一遍,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两百多年间,它是世界文明的至高点,这是第一;第二,就在那个时候,它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的枢纽地;第三,它和前面、后面所有的王朝相比,它是一个曾经见证过最欢快的朝野步伐的所在。这三点说明大明宫的魅力,在这种遗址上,我们作为后代,要恭恭敬敬的把这块遗址保存下来,因为这确实是中华文明的骄傲。
问:您在世界各个文明之间曾经步履不断,现在我们西安要对大明宫遗址进行新的建设,您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好的建议呢?
余:我要表述明白,我对大明宫的遗址的保存,其实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认真的看过了联合国、我们国家文物专家和日本国专家,他们共同商定的方案,有三点值得我们重视。一个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址,一定是有限度的挖掘和整理,而不应该在遗址上复原造房子,这个遗址就不变成遗址了,复原可以,换一个地方、旁边来造,我非常希望这块地方继续按照联合国、中国和日本他们组合成的高层次的考古团队,他们所构想的做法,是小心翼翼的考古,同时把一个台阶做出来,做的时候必须有唐代的技术、唐代的材料、唐代的木料做出来,现在已经做出来这个样子,我觉得很好。这个过去连保守的考古学家这样,都觉得不对,因为你对遗址有点损害了,所以我们这个做的很好。第二,这种保留上面真的不能搭建任何东西,你说是不是会太冷清,如果认为太冷清的话,其实搭建什么东西都是破坏。连现在这样的制作,也要求可拆卸性、可移性。如果有新的文物发现了,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可以去掉一部分,这完全是可以的,这是第一个,要保持原貌,我觉得非常重要。保持原貌对大家来说,栽的花有人看吗?有人看!
我的基本建议是,我看了好多遗址,它在完全没有太大的文物遗存的情况下,就种出好多树来,譬如在我想象的来看,通过不同色彩的树,像仪仗队一样排在那儿,种树和种草是允许的。这个殿和那个殿,通过不同的树连接,一个树、一个草、一个花是允许的,它没有破坏文物,随时可以拔掉,树可以移掉。
站在含元殿的高坡上看下去,非常烂漫的自然生态,让人感觉到一种质感,地理地貌都还在,比大屋顶还有气魄,因为大屋顶是假的,这个是花草,是真的。而且这个你说是现代的,我说它和唐代的一模一样,我们可以研究唐代的一些花草,这个可以研究出来。这个我在两个地方看到过,一个是庞贝古城,我看到一些现在的花草树木和当年的废墟连在一起的时候,非常让人感慨;另外一个,是日本京都的一些寺庙,他们最有魅力的地方往往是自然物,比如说有些寺庙以枫叶为主,有的寺庙关闭了很久,并在当中打开一看全是青苔,所以叫“苔式的”,青苔就成了观光的重点。有一个寺庙全部是知了的声音,知了的声音都成了佛心的一种反照。这都很好,我们这个地方就可以搞成生态非常丰富的遗址公园,这样的话,也为西安寻找到一块非常庞大的绿地,而这个绿地是我们表示出对我们祖先的尊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构思。
第二,我也给他们建议,有没有可能在遗址公园的边上,不破坏遗址,用最现代的多媒体做出一个高仿真的含元殿,所谓高仿真,就是用多媒体,有的时候磨的玻璃构建都可以,春夏秋冬的唐代含元殿,早晨和晚上含元殿,而且里面有唐朝的音乐,有唐代上朝的声音,都可以听出来,现在至少在日本就可以做到乱真的水平,就凭这个高科技,可以吸引海内外大量的游客。
第三,在另一边的遗址公园边上,请世界顶级的建筑学家,来根据我们周边环境,造你心中的长安。这样,一幢一幢楼,必须是当代世界的顶级建筑师,由他来设计,但我们必须根据文物局的要求来造,就会变成现代景观,就凭这一点,参观人就会很多,可以看看顶级的建筑师们,他们心中的大明宫是什么样的,他们心中的长安是什么样的,他们心中的含元殿是什么概念,他们等于在营造什么呢?
就在当年含元殿外面,有一些各国使节的客栈、驿馆,你们用一种现代的观念在造一种驿站、驿馆,但是你们没有侵到遗址,驿馆已经没有了,只在边上,这是我的一个建议。有三条建议,一个是不能破坏文物,不能在遗址上面有任何的搭建;第二,在遗址上面应该有花、草、树来表现出一种感人的仪仗;第三,是造一个用现代科技、高仿真的含元殿的复原的模型,这个一定在遗址边上,这个模型和遗址之间,有便道可通,这个便道可以是原木结构的,也可以是玻璃的,这都可以,它随时可以拆卸的;第四个,是请世界顶级的建筑师来建造一个我心中的长安,或者我心中的含元殿,这是我对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明宫遗址复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