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焦海民
焦海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07
  • 关注人气:1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农业发展简史》专家访谈录(五)

(2018-03-28 18:01:20)
标签:

转载

       [转载]《中国农业发展简史》专家访谈录(五)

 

五、汉代丝绸之路在农业上的贡献有多大?

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农、牧业交流,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史专家做过不少的研究,有了相当的积累。上世纪60年代初石声汉教授发表《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一文,可能是国内学术界较早关注丝绸之路农、牧科技文化交流的学者。丝绸之路最初可能是民间的、自发的行为,我们中华民族是较早从国家层面对其进行关注的民族之一。

我们过去一般把丝绸之路理解为商贸之路,在我看来,它还是一条文化之路、科技之路、信息交流之路。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单是丝绸贸易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第一次主动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尝试。张骞因开通丝路之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寓广博瞻望之意,可见其境界之高。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华文明多为内敛式发展,秦朝与域外交流增多,但更多关注的是东方,如徐福东渡、辽东设郡等。汉代除继续关注东方外,对西方的关注明显增多、增强,最终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以丝绸之路为标志而纳入世界文明体系,秦汉隋唐既是中国之盛世亦属世界之文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联结纽带,而我们是搭建这一通道的原创者和推动者。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国家与民族农牧业科技文化的各自发展与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历史早期世界文明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张骞开通的这条丝路又称沙漠丝绸之路,在其开通之前,东西方很可能就有一些沟通、交流,人们走的可能是欧亚草原之路。是时,北方少数民族还没有形成部落或国家,贯穿东西的欧亚草原是一条畅通大道。东西方的农、牧业科技可能通过这条路有过一些交流。如当今华北平原、关中农区大量种植的小麦,小麦并非本土起源,它源自西亚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路径虽有不确定性,但近来更多研究认为其可能是通过北方草原之路传入。

沙漠丝绸之路兴起的政治背景是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后,草原之路受到阻断,人们退而求其次,开辟了沙漠丝绸之路。这条路开通的政治动因是设法联系北纬40度以南的农业民族,来共同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这条路开通后对东西方的农业影响很大,东方的丝绸、茶叶开始输出西方,西方的果蔬、良马、苜蓿等农牧产品传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性农业得到发展,中国的农业也由简单的解决衣食问题朝着贸易获利的方向发展,赚取了大量的外汇。同样,西方好的果蔬品种传入中国,丰富了我们的果盘子和菜篮子;苜蓿等优质牧草的传入,对中国优良的畜牧品种形成有很大关系。

域外引进的农作物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它们一般要经过风土适应、技术改造、文化接纳三个层次。农作物引进过程中风土适应是一个重要前提,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大抵在同一纬度,风土适应问题不是很大,便于农作物的引进与传出。此外,古代长安既是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程的落脚点。《名医别录》有言,引种作物“植之秦中,渐及东土”,历史上引进的农牧产品在关中地区有段适应期,然后再推广到全国各地。

丝绸之路在传统农业时期、尤其是在海上和空中交通开辟之前,一直是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