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溯流说秦腔——读焦海民新著《秦腔——1807年转折》
标签:
秦腔汉调二黄地方戏溯流新著 |
分类: 读书札记 |
探源溯流说秦腔——读焦海民新著《秦腔——1807年转折》
郭红军(上海戏剧学院)

焦海民先生不是专业的秦腔史论研究学者,然《秦腔——1807年转折》一书从史料钩沉的文献研究到深入实地的田野调查,处处凸显专业戏曲史研究者的学风和专业素养,更兼作者文笔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几分轻松。
《秦腔——1807年转折》一书文献史料扎实丰富,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戏史辨是个难题,多年来许多专家学人致力于此,虽多有所获,但也常常为几个难题有争论,数十年争论无果。秦腔史研究也面临此种问题,直到目前,理论界对秦腔的源流和发展还多有争议,甚至对历史上所谓“秦腔”是不是如今流行于陕甘的秦腔,梆子腔秦腔和乾隆时秦腔是否有区别等一直难有定论。焦著《秦腔——1807年转折》运用典籍史料、碑刻辑录和民间学人的考证资料,抽丝剥茧,详细回答了清乾隆时秦腔和现在流行的秦腔并不是一回事,而陕西二黄是由清代乾隆时期秦腔而来的。
这一结论的得出不仅是文献的考证和梳理,更是建立在严谨细致地田野考察上。从书中可以看出焦海民先生对前辈学人、艺术家齐如山、程砚秋、朿文寿等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多有推崇,也愿意在自己的研究中践行。因此,我们看到作者数度从西安赴安康、奔汉中前去考察,不但拜访老艺人龚尚武、王发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累了第一手材料,还到院团去观看演出,听演职人员和当地群众谈论汉调二黄的演变及盛衰。这些口述资料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研究,也使作者对汉调二黄的活态传承有了新的思考,对陕西地方戏的保护有了新的思考,作者最后提出保护戏曲传统文化一定要“在现代化的变革中尽力守住传统”。
无论是翔实的考据还是严谨的田野调查,都源于作者对汉调二黄对秦腔对陕西地方戏的挚爱,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到作者的满腔热情。焦海民先生做戏曲研究纯属业余玩票,但玩出了专业水准,玩出了学术成果,这种看似不经意的“玩”学问或许才是学问的最高境界。无发表论文之压力,无评定职称之烦心,作者纯粹为兴趣而研究,为理想和文化传承而研究,这种研究最接地气最出真知灼见,我们有理由相信,焦海民先生还将有关于陕西地方戏关于秦腔研究的学术成果问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