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伯华:陕西是汉剧老窝子

(2015-01-30 23:54:44)
标签:

汉调二黄

秦腔

陈伯华

安康

武汉

分类: 荒腔走板

陈伯华:陕西是汉剧老窝子

陈伯华主演之汉剧《宇宙锋》

 

1月30日稍晚的时候,在微博上看到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以96高龄谢逝的消息,不仅唏嘘,便想起大概2006年前后自己在武汉一个什么老街去,寻访汉剧的事情来。那时不期望能见到大师,只是能找到她演出的一些剧目就可,于是在武汉汉剧团的门口,问了门房,一个女的出来带我拐弯抹角到了附近一个市场的门面,我买到了一大堆内部刻录的碟,也算满意而归。

陈伯华曾和陕西也有一段密切往来,正是缘于“汉剧”,不过现在,陕西的汉剧,也恢复了旧名——汉调二黄。

时间倒退到1981年的年底,陕西省于安康举办了首届汉剧汇演,当时也是盛况空前,省内10余个汉剧团一时汇集汉江之滨,竞献技艺。这次会议就特别邀请了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武汉汉剧院院长陈伯华。陈院长带李罗克副院长及湖北省一些著名汉剧专家、研究工作者来到安康观摩、助兴演出。会上,陈伯华等四位艺术家惊艳亮相,演出了《柜中缘》一剧,会后,陈、李二院长并作了艺术经验介绍报告。

陈伯华在观摩了将近一个月的演出之后,说:“想不到陕西竟有这么多汉剧团体,我们是来到了汉剧的故乡,这里真是汉剧的老窝子。”

这话说的没错。早在她到来之前的1957年8月,武汉市汉剧团就曾派人来安康,作汉调二黄的访问调查。那时,各地在研究剧史,非常重视实地调查。与安康的有关专家、老演员多次座谈,不拘形式,多次漫谈,当时陕西成立安康专区戏曲发掘组,双方在安康汉剧团把各自的剧目作了大量参照,对正,得出许多认识:

(1)剧目上,统计安康汉剧团有传统节目1019个,如《蔡文姬》、《黑逼宫》、《征北海》、《麦里藏金》、《孙叔敖埋蛇》、《大郑宫》、《济阳关》、《进妹喜》、《松林镇》、《文天详》、《受禅台》、《珍珠衫》、《西厢檑》……等209个节目,都是武汉剧团所未见未闻的、稀有的的节目,而武汉汉剧则只有600多个节目(单折戏占65%)。

(2)脸谱方面,武汉方面认为安康汉剧团的脸谱笔调细致、大方、颜色配合匀静、鲜明(是老脸谱)。净、旦角的唱腔比他们圆润、文雅、雄浑。

(3)音乐上,特别是唢呐的演奏上,要比武汉的幽雅悦耳、轻重适宜。

(4)表演形式上,陕西保存了“二黄”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等等。

同时,武汉汉剧团还在安康拍摄了关公、张飞、曹操、李克用、王彦章、姚刚、马武、姜维等28个脸谱照片,记录了唢呐曲牌26首,收录了生、旦、净、末、丑等唱腔如《落花园》、《三叮本》、《阳回朝》、《下河东》、《太君辛朝》、《十道本》等节目23个独唱或对唱的片段台词。

他们认为:这一大批丰富多彩无比珍贵的戏曲艺术遗产,蕴藏量的丰富,今天能在陕西安康发掘出来,不但是戏剧界一件大喜事,而且是一批珍贵的戏曲历史研究资料。
接着,到1959年3月份,湖北省戏曲工作室王俊、赵荣华又专程来安康,他们均已学者的身份作剧目查对工作,通过对正每个剧目的唱腔,研究“汉剧起源之地”的问题,如:《胡迪骂阎罗》一剧,武汉唱“二黄”,安康唱“西皮”,竹溪、房县一带先唱“西皮”后唱“二黄”;《烹蒯辙》一剧,安康唱“二黄”,武汉唱“西皮”,竹溪、房县先“西皮”后“二黄”等,这一现象说明“二黄”是由地方的土腔土调发展而成,“西皮”接近民歌,容易发音吐字,特别是民间故事戏的唱多用“西皮”调,而大部分属于正史的戏大多用“二黄”调口。他们说“二黄”发源在陕南,当然这只是一个证据,尚待研究。

所以说,陕西二黄与湖北二黄差异明显,1951年前后,程砚秋两度入陕调查秦腔源流时,也有过这样的一个判断,他说“(陕西)尚有一种汉二黄,和湖北的汉调颇不同,反倒和京剧很近似。“(见程著《西北戏曲访问小记》)我的理解是:经比对后,陕西二黄在某剧中唱二黄时,京剧的某剧同样唱二黄,唱西皮时,京剧也一样。这和湖北汉调迥然不同。

王、赵二先生指出的这个差异现在看来就是铁证,可以说明乾隆中后期蜀伶(唱秦腔)在北京打下的基础才是京剧萌生期的声腔主调。 也就是说,魏长生一派秦腔才是京剧真正的母体,所以程先生在他这篇著名的《西北戏曲访问小记》中才大胆提出魏长生所唱秦腔与今日流行西安之秦腔绝然不同,历史上曾存在两种秦腔,时间的分界点就在于特别的1807年。其内在原因大概在于清政府严查、禁演秦腔所导致的后果。梆子腔此时才大规模度过黄河,占据西安,从而也就一统西北。而魏长生的秦腔从此退居汉水流域,在庞大的秦岭里栖身了。
其次是剧目问题,通过两次同湖北的剧目查对工作,陕南“二黄”传统剧目85%都是本戏,但在竹、房一带本戏仅占所有节目三分之一,而武汉65%都是折戏,这主要是传统剧目在发源地都是本戏,由于没有脚本,历代传授俱用口授传徒,加上流传地区逐渐广泛,所以从本戏逐渐抽取而形成了中路(竹、房)下路(武汉)的本戏不多。他们说这是一个证明“汉调二黄”发源在陕西的根据。

这是很重要的资料,出自1959年油印之《安康专区戏曲发掘组资料》,今日忽闻汉剧大家仙逝,想应该把这个资料录下来,记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