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慎改地名刍议
(2014-06-16 22:33:02)
标签:
转载 |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是盩厔得名之由,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山川形势。明末清初有李颙(1627~1705)者,被尊为“海内大儒”。李颙号二曲,著述有《二曲集》等,隐寓盩厔地望为学者一目了然。然今人会写盩厔二字者寡,甚或以周到详至以解者,闹了大笑话。鄜州,曾是唐代诗圣杜甫避乱栖居之地。在居鄜期间,杜甫写下十余首诗作流传后世。明万历进士王邦俊曾题书“少陵旧游”四字,镌刻于羌村路边巨石之上以示纪念。《月夜》诗中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乃成千古夜思名句。今改鄜为富,以上意境全无。郿作地名见于《诗经·崧高》,申伯迁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饯于郿”。 东汉末,军阀董卓筑坞于郿 ,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甚至征用数十万徭役,修筑了连接长安与郿坞间的驰道。车马奔驰其上,卫队守护其侧,甚为快捷安全。工程量之巨,有“北修长城,南筑坞岭”之说。更有那“郿坞春深”,美女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失却这些,眉县可说道的历史文化资源或为之骤减。
商老师感慨道,“给城市改名的权力,从来就归官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政府)掌管,而每一次改名,也总有在官家看来非常合理的必要性”。但是改的是否得当,总会给后人留下褒贬的空间。在陕西这样历史积淀比较深厚的文化大省,总的原则应是慎改或少改。某些地名沿用数千年而未改,必有其缘由所在。若以今人好恶擅改或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甚或产生某些歧义与误读,我们是没有办法向后世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