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慎改地名刍议

(2014-06-16 22:33:0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慎改地名刍议作者:上郡农夫

 

 商子雍老师写了《醴泉,礼泉》博文,缘于应邀参加寻找陕西民间美食活动的礼泉之行。当向活动的参加者介绍该县的历史和现状时,倍感 “醴”、“ 礼”之变的尴尬与无奈。与此相类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陕西诸县尚有周至(盩厔)、富县(州)、眉县(县)户县(县)、合阳(阳)、千阳(阳)之变。删繁就简虽有书写识读之便,但也缘此而造成了某些史地文化间的失联。在陕西这样的省份,失却史地文化的强力支撑,颇有轻飘空落之虞。

 礼泉县,夏属雍州,周称焦获,秦始皇建县谷口(一作瓠口),西汉置谷口邑,东汉地属池阳。秦汉民谣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其后。举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所记载的郑国渠白渠即兴于此,为关中著名产粮区之一。隋开皇年间因境内有泉味甘如酒,故更名曰醴泉县。196499日,谐音变醴为礼,为今礼泉县。商老师说,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和“天降甘霖”一样,“地涌醴泉”是祥瑞、是吉兆,能让人对生活更有信心、对未来更怀希望。所以隋文帝以“醴泉”为县名,以彰开皇之治之盛。此后在长达1366年的时间里,醴泉这个县名,不但凝聚着一段美好的城市记忆让人回味,而且还如同一股流淌不息的甘美清泉一样,滋润着当地百姓的心田,提升着他们的幸福指数。单独来看,礼和泉都是挺好的字眼,但把二者捏拢在一起构成一个县名,却没有任何文化内涵。而被替代的醴泉则富含文化,且凝聚着久远的城市记忆。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么一比,再笨的人也能感到,发生在近半个世纪以前的那么一次县名更换,往轻里说,是不是也显得有点儿考虑不周呢?或许有人会讲,改醴泉为礼泉,在书写上简单了一些,不无益处。的确如此。但为了一点儿小小的书写方便,就抛弃一个优雅吉祥、且使用了千余年的的县名,值吗?

“山曲曰,水曲曰”是盩厔得名之由,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山川形势。明末清初有李(16271705)者,被尊为“海内大儒”。李号二曲,著述有《二曲集》等,隐寓盩厔地望为学者一目了然。然今人会写盩厔二字者寡,甚或以周到详至以解者,闹了大笑话。州,曾是唐代诗圣杜甫避乱栖居之地。在居期间,杜甫写下十余首诗作流传后世。明万历进士王邦俊曾题书“少陵旧游”四字,镌刻于羌村路边巨石之上以示纪念。《月夜》诗中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乃成千古夜思名句。今改为富,以上意境全无。作地名见于《诗经·崧高》,申伯迁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饯于”。 东汉末,军阀董卓筑坞于 ,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甚至征用数十万徭,修筑了连接长安坞间的驰道。车马奔驰其上,卫队守护其侧,甚为快捷安全。工程量之巨,有“北修长城,南筑坞岭”之说。更有那“坞春深”美女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失却这些,眉县可说道的历史文化资源或为之骤减。

商老师感慨道,“给城市改名的权力,从来就归官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政府)掌管,而每一次改名,也总有在官家看来非常合理的必要性”。但是改的是否得当,总会给后人留下褒贬的空间。在陕西这样历史积淀比较深厚的文化大省,总的原则应是慎改或少改。某些地名沿用数千年而未改,必有其缘由所在。若以今人好恶擅改或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甚或产生某些歧义与误读,我们是没有办法向后世交代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