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问祖之《追夷簋》

(2011-08-26 23:57:58)
标签:

焦夷

三门峡

虢国

武王

嘉祥

焦伯

陕西

分类: 读书札记

寻根问祖之《追夷簋》

追夷簋铭文,西周晚期铜器,迄今为我焦氏最早之记载。《史记》云,焦姓为武王伐纣后,分封神农氏后裔于“焦”地,亦即焦国,故后人以国为姓,其地在弘农陕县今之三门峡市也。

特转录侯霞诸女史之文。

追夷簋赏析

侯霞 刘洁 姜淑华

发表于《收藏界》2007年第10期

 

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南郊李家窑一带,发现一批数量可观的西周晚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座车马坑及马坑,年代早于上村岭虢国墓地。这批墓葬除了几座出土铜器应为低级贵族墓外,大部分是平民墓。有些墓葬就在上阳城宫殿区内或宫殿区附近,表明与虢国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阳城建在一处早期的墓地上。根据古人尊崇宗庙和祖坟的习俗和观念,推断这批墓葬不会是虢国人自己的祖坟,因而只能是被虢国人毁了宗庙社稷的焦国人的墓葬。关于这一点,在年代上也是适合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一座墓出土了一件有铭铜器——追夷簋。

这件簋通高25.6厘米,口径20.6厘米,口微敛,垂腹,圈足附三个兽面纹支足,两兽头耳下各附一个垂耳,上有盖,盖表隆起,顶部有喇叭形握手,器外口沿部、盖口沿外、圈足部各饰一周回纹与三角形几何纹相间的纹带,器腹部和盖表饰瓦垅纹。簋内底部及盖内侧铸有内容相同的铭文,共652字,为“隹(唯)正月初吉丁亥,追尸(夷)不敢未(“未”下有一“心”字,同“昧”)先人之显,对扬氏(下有一个“十”字,同“厥”)显且(祖)之遗宝,用乍朕皇且(祖)宫(“宫”下有一“九”字,暂释为“亮”)中(仲)尊簋,追夷用旂(祈)易(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据专家考证,簋铭“追夷”亦即焦夷,原本是作器者私名。然而历史上先后存在过两个焦国,一个姜姓,一个为姬姓。《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由此可知周初所封者为姜姓焦国。至于姜姓焦国的封地所在,即今天的山东嘉祥县(见《嘉祥县志》)。姬姓焦国在河南省陕县,即今三门峡市。其灭亡的年代为西周末年, 时在公元前755年。据雷学琪考证,焦国是被西虢国之君、周幽王卿士虢石甫所灭。(焦注:此即云,清代学者雷学琪据《竹书纪年义证》中幽王“七年,虢人灭焦”句,认为西虢为幽王时期灭焦国之后自宝鸡东迁三门峡,谓东虢)

追夷簋出土于姬姓焦国的区域,但就器主本身的姓氏而言,它很可能与姜姓焦国的氏族名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他是姜姓焦国的后裔,却由于某种原因而成为新封姬姓焦国的臣民。

因为依据古代氏族名与族内首领名相统一的原则,追夷除指人名以外,也可能指文献与金文中常见的东夷或南淮夷的一支,也就是说追夷属于追夷族人。东夷与南淮夷大体指我国古代东部沿海及江淮流城之人,是一种总称。姜姓焦国始封山东地属东夷,因此推测作为氏族名的追夷(或称焦夷)自然当属于东夷的一个分支。况且焦字从佳为鸟形,与东夷地区少昊氏鸟名官的鸟图腾氏族也有某种联系,所以焦夷,追夷应与谯县一样,最初是东夷的地名当是没有问题的。

簋铭“追夷”这里用作人名,可能原本是姜姓焦夷氏族的一位小首领,被人称作追(焦)夷,故以族名自称。依铭文看,其皇祖亮(即“宫”下一个“九”字)仲曾经是一位显赫人物。亮为溢号,金文习见。至于追夷簋何以出于上阳城内,我们认为可能与西周中晚期周王朝连年征伐东夷、南淮夷,俘获大批夷人北迁和西迁有关。而陕县(即三门峡)一带作为地名的焦可能正是由于这些被俘焦人(即焦夷)及后裔迁居于此而得名。今三门峡西灵宝县的弘农涧河及汉代陕县所属的弘农郡的“弘农”二字,有人认为是“弘大神农之功绩”的意思。推测这些地名可能与内迁焦人后裔“追思先圣王”的思古情结有关。后来周王朝以此焦地焦人而封于同姓诸侯即上文的“召公之子憔侯”,故有姬姓焦国。追夷就是姬姓焦国的外族臣民之一。但该焦国在陕地受封后可能历年较短,旋即于幽王七年为虢国所灭。

总之,三门峡一带的虢国是灭了焦国才建立起来的,而在虢都上阳城内发现了早于虢国的追夷簋,而“追”字与“焦”字有通假的可能性,故而有理由认为追夷簋理应是焦国铜器。其次,焦夷之名见于文献,与山东姜姓焦国相距很近,应是其后裔。追夷可以认定是焦夷,则追夷簋必与东夷区域姜姓焦国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