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浩:《牛弘研究》序

(2011-05-17 18:28:14)
标签:

李浩

牛弘

雷武锋

西北大学

开皇乐议

古代文学

分类: 散文随笔

李浩:《牛弘研究》序
捱有些胖。

郭北平先生画并题:“试写海民,求似求简,不易也。”这当然是谦语,吾因记之。

以下为李老师所写之序文。

                    《牛弘研究》序
                 李浩

我留校执教课艺学生的二十五年,好像一睁眼一闭眼之间的事。从事研究生培养则更短,只有近十多年时间。我自忖指导学生,既无深厚的学殖,方法上也乏善可陈。但有一点反复致意,一以贯之,就是希望学生能博采百家,转益多师,不要囿于师说,老死一地。故许多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毕业辞行时,凡征求我的建议者,我总是鼓励他们不要辜负大好年华,趁着年轻,周游列国,遍访名师。从本科、硕士、博士一路上来随我读书,留在我身边工作的学生极少。我能狠下心来把儿子推到域外读书,同样也能横下心让学生们在外边世界打拼。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焦海民君便是其中一位。海民是西大中文系的八九级本科,与雷武锋、高淑君、姜彩燕等同届毕业,我记得给他们班上过一学期的课。海民君毕业后在省电视台工作了很多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忽然又要回校读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还真让我有些意外。他是以在职身份读研,工作繁忙,听课、准备论文使他忙碌的生活更紧张。他还经常要约与我见面,见面又经常让他昔日的同窗雷武锋博士陪同,他们两人都言语俭啬,我的话也不是特别多,故每次相遇,印象中作为陪聊的霍士富教授最活跃,话题也最多,每次都能成为主角,而海民则是很好的倾听者,最配合的观众。

通过海民君平实简单的叙述,知道他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戏剧、民间美术倾力颇多,他曾与雷武峰博士一起,在学校成立过一个民间戏剧文化的研究机构,看来他似乎有意于此。据我所知,对后来名噪一时的华阴老腔的发掘与保护,他也耗费了许多心血,从中可以看出他执着的一面。

他对牛弘的研究是由赴长武相公村勘踏牛弘墓引起的。大约五年前,他曾在自己负责的一个电视专题节目中就陇西安定牛氏与牛弘问题采访过我,我记得我曾浮泛粗略地说过一些看法。后来在确定论文选题时,他坚持要以中古牛氏家族与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我与他曾就此反复商讨,最后决定先以点突破,通过牛弘这个个案来管窥陇西牛氏的演进变迁。有关牛氏资料较少,课题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一直为他捏着一把汗。孰料他的论文初稿出来很快,虽长期从事媒体采编工作,文字却似乎有意追摹近代史学大师“宁朴毋华”的笔法,很有特色。答辩时受到委员会诸位专家的肯定和称誉。在目前硕士论文特别是专业学位论文水平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海民君的这篇论文从选题,结构,材料,方法诸方面均可圈可点。

论文对牛氏家族的演变进行了勾勒,其中指出牛氏在隋唐以来的“偃武修文”,证实了我对中古士族演变一些判断。他对“开皇乐议”事件作了重点论述,对由皇帝任命主持乐制改革的牛弘最后成为失败一方的原因,也做了详细阐释。论文还对牛弘的诗文进行了细致阅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见解。

尤为重要的是,海民君多次赴长武等地实地考察,不仅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而且恪守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在田野考察中,他还对“牛不离槽”、“牛头不对马嘴”等习语的语源进行了考察,提出许多饶有趣味的看法。当然,这是海民写的第一部专著,与他熟悉的新闻类著述写法不一样,在资料引用、例证搜集、文献解读与结构编排上,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论文答辩后,海民君投入了极大精力对论文进行了充实修改,又耗时一年多时间。去年暑期他告诉我要将论文梓行,嘱我写几句话。因我忙于俗务,一拖再拖,大半年时间又过去了,海民君仍在坚持,并且提出了一些变通的建议。我为其诚挚所感,将他的求学经历及论文撰写过程简明记述,也算是对几十年师生情谊的一种纪念。

是为序。

 

                                      2011/4/24 草于桃园居危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