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河东&《下河东》

(2009-10-27 18:58:05)
标签:

晋剧

下河东

秦腔

老梆子

蒲剧

运城

陕北

分类: 荒腔走板

下河东&《下河东》下河东&《下河东》(摄影:刘楚)

我们来到河东,找到年轻的音乐学者卫凌女士,是时,才确认她家学深厚。其父卫世诚先生于1985年的西安梆子腔学术讨论会上,与潘仲甫争论的那篇著名的有关乾隆时期魏长生所演唱秦腔的文章,就曾经读到过。而有关《东方红》,我们在卫氏父女这里,见到了我们要寻找的几乎所有的最原始的资料,这是我应该向他们感谢的地方。

运城是值得令人尊敬的地方,因为几年前我初次来到这里,是为了寻访热血抗战的陕西士兵足迹。如今,我的目光又投向这里,还不仅仅因为《东方红》,还有谜一般的“山陕梆子”,它的起源地很可能就在这里,也就是现在陕西关中地区及甘肃等地流传的那个“秦腔”。

我之所以把秦腔的流传地说为“陕西关中地区”,的确是我目前所见到的事实。在陕北,延安的蒲剧甚于秦腔,榆林的晋剧甚于秦腔,或者说,秦腔在陕北极不流行。而陕南,则就几乎不是“秦腔”的流传地,稍可欣慰的是,汉中有“汉调桄桄”,可归于这一体系,但事实上,关中人总是把它遗漏,不当回事,在这个意义上,它应该是较为独立的一项。

而蒲剧以及晋剧在陕北的流传之广,亦可视为“老梆子”在旧秦故地的顽强存在,只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秦腔”曾经发生了某种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比较起两者来,竟然还比同一个剧种内部的差别还大。而后世的我们多以之为正路,人为的割裂了历史,以后推前,发生了许多错觉。

现在,我们把陕北地区的老梆子看成晋剧或蒲剧,或许正是由于建国后对剧种概念的“科学划分”而造成的一种断裂局面。

没想到,一次偶然的“下河东”,我们还真的碰到了《下河东》。

下河东&《下河东》

白云山九月九的庙会到了,正好赶上。这是在一座古老的戏台上唱大戏呢!一个演员能在这样的舞台上表演,在我看来,是一种荣耀。而佳县晋剧团就在这里安神演出,一出《下河东》,吼声震天。

我旁边坐着的团长,对我说:佳县晋剧团一年演出有500—600多场,我很惊讶!实际上是,算一天上演两个场次,譬如今天就是两场,下午四点,头场是《下河东》,晚上他们接着演《清风亭》。如此说来,一年有300天左右都在演出,这实在是惊人的成绩。团长很是自豪的说,他们团可以10天8夜,演20场戏,都不重复。

住在佳县的几天,对面就是晋剧团,那里面一派衰相,令人不忍去看。可是,他们竟然是如此的活跃,真没有想到。

下河东&《下河东》下河东&《下河东》

演出前化妆(以上摄影:王志杰)

下河东&《下河东》

现在的这个戏台是清同治时期重修的,或许更早就有。如果要追究的话,那么庙建于何时,酬神的乐楼也当建于何时(约明万历时期)。“韵叶钧天”,这句话是一个标杆,表示了白云山的地位。以之为正音,以之为准绳,这个神庙,极其严肃。

晋剧《下河东》和京剧、秦腔等的《下河东》比较,发生了一个人物关系上的变化,即把呼延寿廷的妹妹改成其女儿,和呼延赞是兄妹了,似乎意义并不大。

仔细听晋剧,和河南梆子(今称豫剧)还挺接近,那么,这些被统称为“梆子”(还有同州梆子)的源头在黄河金三角的河东、豫西、秦东一带,是毫无疑义的。

下河东&《下河东》

好家伙,胡琴、月琴还在使用,真是地地道道的老梆子。

下河东&《下河东》

戏一边正常演出,香火一边照常烧,很旺很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