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城对台戏楼碑记注解

(2009-08-16 20:08:44)
标签:

韩城

对台戏

城隍庙

张士佩

戏剧

报赛

分类: 荒腔走板

韩城对台戏楼碑记注解

韩城城隍庙内的戏楼,以前有两座,东西相对,唱对台戏的情形使人不知究竟要看什么?不过,现在只剩下西边的一座,另一座,建国后划为城关中学的地盘,他们要建操场或盖什么教职工楼时,给拆了。如今,学校迁走,文管所要重新恢复这个对台,幸甚!

韩城对台戏楼碑记注解

城隍庙广荐殿内西壁上嵌了一块小碑,说清了这两个乐楼的建立年代:隆庆五年,因而可见明代中后期,韩城地区戏剧活动的繁盛。但可以肯定的是,唱的不是今天的秦腔,距离山陕梆子见诸记载的时间还有百年,或在蕴育之中,因为韩城人包括北面的宜川乃至陕北地区,听蒲剧的历史要早于现在的西安乱弹(即今称为“秦腔”的剧种)。从碑文上知,大概是赛戏的可能性最大。我总想,这个地方总会出来一个和《礼节传薄》一样的东西。

韩城对台戏楼碑记注解韩城对台戏楼碑记注解

这是清乾隆四十五年刊印的由毕沅、傅应奎纂修的《韩城县志》,今有幸可得睹见由台湾于1976年(民国65年)影印的一套丛书。此文为卷11《艺文志》所录张士佩撰《城隍庙记》,划红线者为有关这两个对台戏楼的文字。

 

《复兴会⑴重修东西乐楼并化育坊旌善亭碑记》

光绪御极之十有三年

县尊王公,諭饬以韩邑隍庙旧制,宏丽甲于他邑,惟台簷倾圮,会祀式微,亟宜设法整理,当即爰集同人,多方募化,幸讬神明默佑。

县尊至諴⑶,好善者无不倾囊乐施,除历年戏资费⑷外,尚余制钱壹千柒百缗⑸。于光绪十四年禀请发商生息⑹,以垂久远。因考前人报赛荐乐⑺,弗欲霖驰⑻,爰崇台楼以奏之,猗欤盛哉!此张少保⑼所谓“左右峙楼、复簷魏起”者也。查东、西乐楼创建于前明隆庆五年辛未,东乐楼重修于嘉庆四年,西乐楼重修于道光四年,历年久远,不无剥落。兹于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初一兴工,至七月二十九日告竣⑽,共费制钱三百七十七千零,所有用过工料钱数并督工姓名镂开于后。是役也,仅属小补,而聊蔽风雨,不足以继前人之观瞻,至于丹雘⑾辉煌以待后之有志云尔,是为记。

 

社人      王瑜瑞敬书

岁贡  王瑜瑞  生员  薛阴之

理问  王书梦  生员  □□位  

□□  吴增第  生员  贾□纶

督工经理  □□  王修第        吴贵三   仝勒石

           □□  刘星彩  贡生  高□功

           生员    生员  张鸿训

           □贡  程□都        吕清泉

           礼生  解恒清        李士鳌

 

香马烛炮并墙碑钱  三千八百一十六文    大小同瓦猫头滴水钱  五十千文

旧砖瓦石条钱  二十五千七百九千文      钉子铁条钱  二十七千八百九十文

木料砖□钱    十八千零一十八文        松墨印红胶钱  七千五百九十文

石灰土钱 三十九千二百三十七文         各匠工钱  一百八十八千九百八十一文

绳牛毛麦草等钱  十三千六百四十四文    道人茶钱  三千文

 

大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十月榖旦⒀    泥水匠杨文兴

                                          

注解:

1)复兴会:古代民间祀神演剧的组织,一般称为“社”或“会”,复兴会即韩城当地的一个民间祭祀组织。所谓“社”,最初的意义指土地神,进而引申为祭祀社神的地方——社坛。在古代,共祭一个社神的若干户,组成一个“社”,又称“里社”。因此,民间出现的这种祭祀组织,就被成为“社”。“会”是后来的发展,也是一种民间祭祀组织。社与会的区别是,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称为社,多在乡村,而在城镇,则把具有一定职能的专门性祭祀组织,称为会。会为一种社团组织,职能多样,负责修路、提供祭祀供品、以及某项技艺表演等等。“社”与“会”合起来就是“社会”,其社会职能就是负责庙宇的建修、维护,一年一次或多次的公祭性祭祀活动,这在古代社会十分重要。社会的首领,一般由多人组成,民众推举,每年或定时轮换,有时候还要设总社首一名,由地方乡绅、富户或有名望的人士担任,全体社员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在祭祀活动、维修建设中都要承担责任与义务,如交纳一定的祭祀经费,活动结束,一般要将收支帐目张榜公布,或勒石以记。这块《重修东西乐楼并化育坊旌善亭记》碑文即记载这件事情,碑石嵌于韩城市城隍庙广荐殿内西壁上,作于清光绪16年(1890年)。碑中记载了广荐殿前东、西两座戏楼的建立与维修时间,为一处比较少见的对台戏楼,现只西边戏楼,东边戏楼在城关中学内,因建操场而被拆除。

2)化育坊旌善亭:城隍庙位于城内化育坊,人们在维修乐楼的同时又维修了“旌善亭”,明清时期,各县城内均建有“旌善亭”与“申明亭”,是当时人们知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的地方。顾炎武《日知录》“申明亭”条下注云:“宣德七年(1432年)正月乙酉,陕西按察佥事林时言:‘洪武中,天下邑里,皆置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则书之,以示劝惩,凡户婚、田土、斗殴常事,里老于此剖决。’”可知这一制度明初开始设置。

3,此处意为“诚、诚心、诚意”,《尚书·大禹谟》中有“至感神,矧兹有苗!”

4)戏资费:此处当为庙中恒产的一部分。古代除官府组织的官方祭祀演剧活动费用由官府支出外,民间组织的祭祀演剧则需筹措资费,来源与三:平摊、捐施、变卖公共财产所得。一些较大的神庙往往有恒产维持日常经费,如山林、花圃、租赁门面等,其收入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中的演剧活动,故可称之为“戏资费”。

5)制钱:明清两代由官方定制的并由官炉所铸的铜钱,为的是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的私铸钱。制钱以文为单位,法定一千文为一串,合银一两,一串用绳子穿起来,这个绳子就是“缗”,缗因而还作为计量单位,一串铜钱,一般为一千文。

6)发商生息:清代政府的一种金融手段,即官府将银两向商人放贷,收取利息。此处社人维修,由于资金数量很大,除自己集资筹措外还向官府借贷。

7)报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祭祀中即有戏剧的演出活动。由碑文知,此戏楼始建于明代,是韩城地区报赛活动的较早的物证。今韩城秧歌(焦按:秧歌二字不知缘何而起,实为“阳歌”,韩城更不能称“秧歌”。)即是“报赛”的遗孓。

8)弗欲霖弛:意为“不能因为连日的雨而延缓、推迟”,霖,《说文》释为“雨三日以往也”。此句出自张士佩《城隍庙记》:云“邑民则殷,于秋报赛,会于八月之念(廿),荐牺荐乐,分隅竞胜。蒸喋烹燔,则弗欲露陈,特为殿以设之;笙鼓管籥,则弗欲霖弛,崇台楼以奏之。”

9)张少保:即韩城名士张士佩,今韩城芝川镇人,号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曾任吏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死后赠太子少保。清毕沅、傅庆奎纂修《韩城县志》“艺文”收其文《城隍庙记》,其中句云:“广荐殿前,左右峙楼,复起”,指的就是东西两座唱对台的戏楼。

10)这里几个纪年对应分别为:隆庆五年为公元1571年,嘉庆四年为1799年,道光四年为1824年。乐楼建立约200年后进行了有记载的第一次维修,立此碑的年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为第二次维修。

11)丹:古代绘画,多以矿石为颜料,此处指红或青的色彩,泛指色彩鲜艳。

12)这是维修人员的身份,有岁贡、生员、也有官员等。岁贡,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理问,为布政使司直属掌勘核刑名的官员之一;生员即通常说的秀才,凡经过本乡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都可称为生员。但其中的“礼生”并不是科举名份,而是祭祀仪式中的职位,即祭祀时在旁提唱起、跪、叩首的司仪人员。

13)榖旦(谷旦):晴朗美好的日子,常用作吉日的代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