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北平——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间的艺术历险者

(2009-06-22 14:14:34)
标签:

油画

石鲁

国画

历史题材

郭北平

西安美院

分类: 散文随笔

一件艺术品总好像浸透着情感、心境或供它表现的其他具有生命力的经验。

                                      (美)苏珊·朗格

 

 

这是一部关于当代艺术家和他作品的的纪录片,这个片子,是要拍成传记还是其作品的介绍?乃是我们首先在思索的问题,即我们要把这个片子拍成什么样的形态?和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一样,我们也追求我们的“作品”能沉得住气,能让人观看,让人记忆深刻。事实上,我们与郭北平先生作第一次简短的交谈后,就有这样的考虑。众所周知,郭先生是当代油画界的一位大家,在西北,无人可出其右者(就像国画有京派海派岭南长安之别一样,油画也有一个地域性的美学问题,故云“在西北”)。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每一幅的创作中都追求一种“经典”性,而所谓“经典”,我们理解就是有渊源的拥有最深厚的文化意味。

郭先生生长于斯的长安,就历史文化来说,气运非凡,毋庸我辈多言。其地理气象上,早他2000多年的司马迁就总结过:“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不是说南方人就什么也弄不成,而是说对他是一次深得造化之妙的艺术旅程,因为他学于南方。如果以电视的表现来说,则是一抹浓重起笔。丹纳的《艺术哲学》中,归纳艺术成因三要素之“环境”于我们的纪录片实在重要,所以,我们要踏上他艺术生长的环境中去。“中得心源,外师造化”,虽是中国的画论,但中外在这一点上的精神是相通的。

由此,我们也注意到郭北平先生油画的境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自由游走。这未尝又不是丹纳所说的另外两点:种族、时代。这样的命题也可以说支撑了当代的画论。我们中国人画油画,自上世纪初,就有徐悲鸿等的吸纳中国技法,在画布上不断探索,筚路蓝缕,蔚为大观。那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一种东西文化交融,如今中国的油画美术沿这路子走到现在,文化的打通能否实现?或许这就是贯穿所有中国人画油画的艰深命题。贾平凹先生曾有一篇“小说谈”——“云层上面是霞光”,大意是说艺术的终极问题:艺术是否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是否在一个顶层上相通?而透过画家郭北平的创作,或许就是一个带领我们视线穿越那厚厚云层的仰望。另外,我们知道,郭先生还画国画,这就更加表明了他穿越这两个艺术的努力。我看他的国画中,似乎得八大的风致最多,不然每张画中为什么都有那只“鸟儿”,像蜷缩着头,又不像,似乎就是八大的那只鸟,但又不是八大的那番“如搁刀俎之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

现代化,似乎与传统永远都是一对悖论。古老的形式、崭新的笔法,考验着今天的艺术,“85新潮”、“后现代”或者如“析世鉴”、方力均那样的“大头娃”,带给我们的震颤究竟有多大,还能有多久的延续,都不得而知。那样的震颤毋宁说是观念大于艺术本身,而“经典”还在人们心目中意味着守旧吗?显然不是,艺术就这样难以捉摸,牵人心魄。什么是“现代性”,或许拿一幅历史题材来解说,更方便些。《林则徐视察澳门》是一个历史题材,但它是一个北方人画的,题材无禁忌,假如是一个岭南派来画的,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它上面不仅体现有南北的某些变易的玄机,郭北平学于南方的优势便成为自然性的东西,在画布上流露出来,“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隋书·儒林传》)那么多人物,每个人“面貌的历史”,还不得一番“北学”的功夫?同时,这幅画上还有一种历史的透射,它是有一个时光的磨砺的,因为“澳门”收复,恰在“跨世纪”这样的关节点上,能带来的思考就是文化含量。

文化意味的深厚,就是经典作品的经典性,郭北平先生几乎没有离开过生养他的故地长安,但却有一份独特的经历使他在人生每一次的关节点上都得到了丰富的东西,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人,他学于南国,故得两端,他画国画、油画,自由穿梭于东西艺术之间,他站在现代性的高点上为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人物打光,所以他的《关中老农》、《冻土地》、《花剑手》,意味无穷。不是那种惯见的小情趣,而是深厚的注视与表现。

 

                                   2007年7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