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产日:陕西省(关中片)秦腔传承人传习展演

(2009-06-13 23:29:23)
标签:

秦腔

上口字

遗产

汉调桄桄

流派

关中

分类: 荒腔走板

遗产日:陕西省(关中片)秦腔传承人传习展演

我为这个场景而深深感动!87岁的西府秦腔老人吕明发在台口时,脚底下打了个小绊,但是多亏他经年的硬朗的武生身板,只需调整一下,便稳健地走到台中央,那里,等待他的也许是此生以来最热烈和最欣慰的掌声。

在今天的这个文化遗产日,陕西省策划了一场意味深长的传习展演,活动还要持续到16号。集中了省内11位第一批的省级和第三批国家级的秦腔项目代表传承人,这是他们的荣耀,也可以说是陕西的荣耀。

今晚最辉煌的亦莫过这些年愈花甲,把一辈子心血给了秦腔舞台的老人了,当一批批年轻的捧上鲜花的孩子走上前来,把仪式性的隆重弟子礼行过时,他们心底是欣慰了。

遗产日:陕西省(关中片)秦腔传承人传习展演 

坐镇东府,号称秦腔皇后,余巧云和她的弟子,那是行了弟子礼的。她们合唱的是余派代表作之一的《三上轿》,不过,弟子们要超过老师那幅天生的亮嗓实在是太难了。近80岁的老人,声音还是那么嫩而亮,仔细谛听,在她柔韧的声带一侧还带出一条小嗓,呜呜含情,恰好地发挥出了秦腔青衣那种与生俱来的悲戚。(今晚的声音和苏蕊娥十分相象),可是当一旁的弟子们再接着唱下句时,那实在是一个跌落。看来,传给他们的不仅是声,而且还要传出“情”的表达。不过,也有弟子们胜过老师的,员宗翰毕竟是上了年纪,《赵氏孤儿》又不是常唱的戏,所以当身旁的谭建勋接过他的唱句时,你才可以感受到传承的所有意义了。

一西,一东,东西两府,正好是夹住陕西的关中区域,也是陕西秦腔主要流传的核心之地,往陕北,那可是到了晋剧区域,往陕南,除过安康一地已经不唱秦腔外,在商洛可听到一点点的秦腔,其余的陕西地方便没有了。但是,我很不满的是居然把号称南路秦腔的汉调桄桄传承人没有列进第一批,难道国家非物质文化的牌子只是授予关中的秦腔?我到过南郑的桄桄剧团,我知道他们才是亟需要保护和发扬。

而国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我们的思路也是需要随之调整。秦腔并不能局限在关中,也不能局限在院团体制,而事实上,票友(秦腔并不称票,而一味地居高临下地叫“业余的”)的水准、他们承载的文化信息和价值甚至要超过建国后院团体制对于戏曲的“大刀阔斧”改革的那一部分东西。所以,类似《洪湖赤卫队》等歌剧化的东西完全可以剔除出外,那不需要传承,只需要一纸谱子就行。在我看来,今晚的几场纯正的老二六板秦腔,就体现了很好的传承。19岁的包东东,唱《打镇台》,“三年六料未有收割”中的“六”念“lu”,古香古色,但是,他又有同样的缺点,如“大比之年王开科”,这一段唱本身用的是“梭坡辙”,韵脚字为“火”、“何”、“坐”、“果”等,严格的应是念“kuo”才对,但他唱成“ke”,虽然王依群先生认为秦腔的辙口是有些宽泛,uo和e都可以,它属于语音的变化和进步,但我不以为然。地方戏能有如此讲究辙口的,正是体现其古老的一面,也是须传承的一面,京剧便很严格,上口字就是上口字,梅先生当年就因为几个字音的“上口”而遭到大家的嘘笑。我以为这是个态度的问题。另外,“韩琦自刎他把美名落”一句,“刎”在关中语音里是“ven”,他唱成普通话的“wen”,既然“六”念得那么纯正,其他的字音又为什么不呢?

遗产日:陕西省(关中片)秦腔传承人传习展演

本次活动,以我的感受,这次在人员的选择上,颇有了对流派的重视。秦腔,长期以来不重视流派的区别和传习,在这一点上,几无和京剧比较的可能。但事实上,在上世纪二三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的时间内,客观地形成了以几个社团、几个区域、几位演员为中心的流派。远的不说,近的即如郭明霞一派,在西府尤其咸阳、长安、户县等一带,蔚为壮观。虽然,斯人已去,但这次还是选出了她的门人——年轻的张虹作为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像丑行的阎振俗、王辅生等,这就是王派传人李洪刚。台下其为人憨厚,一到台上,口齿伶俐,口若悬河,是个奇才。他的丑戏,一点也不俗,也不噱头,而是很有性格。

遗产日:陕西省(关中片)秦腔传承人传习展演

我旁边坐的就是马蓝鱼,她的吹火绝技,为她演出《救裴》等戏凭添了多少无以复加的表现力,这门秦腔技艺已很好的被学生韩俊丽掌握了。韩俊丽引以为荣的是,走到哪里,哪里的人都很喜欢她的技艺。

我对传承的理解就是,我们原有什么东西,我们把它挖出来,而那些模仿京剧的(如《天女散花》)、歌剧化的东西,最好把它算成另一类艺术,不要叫它为“秦腔”了。另外,秦腔、眉户、碗碗腔,甚至老腔、弦板腔、弦子戏、遏工、花鼓等等,他们都是平等的、不同的,不要混为一谈,陕西不仅有秦腔,还有十分重要的、被史籍一度称为“秦腔”的老二黄,它对于中国戏曲格局的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我们的文化厅长竟然只站在关中区域的角度上看问题,大谈一番“秦人秦腔”“血脉贲张”的鼓惑性话语,听起来十分可笑、别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