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醴泉门神传说

标签:
礼泉门神口头传说唐太宗石羊秦琼敬德 |
分类: 散文随笔 |
春节临近,醴泉一老人郑重地把门神贴到大门之上。在醴泉民众的心目中,这两个流传最广也基本定型的秦琼敬德门神是他们再熟知不过的人物了,那个和唐王有关的故事一辈一辈的流传,那是他们的日常,虽然遥远,但实在亲近。
醴泉百姓心中,它永远都是唐王陵,旅游册子上一律写作“昭陵”,它是历史上再也挑不出第二个如此英明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长眠之地。在他的时代里,创造了臣下“老提意见、老批评皇上”的伟大的氛围,但那已是遥不可及的“中国式政治”了,与近世史家所尊崇的法国大革命传统不同。
秦琼墓地就在我家屋后的果园里,墓前的翁仲深埋在泥土里,头老早就不知去向。昭陵陵园一共葬了上百位隋唐的英雄,我们和他们就生活在一个异样的时空里(时间不同罢了,空间却只有一个)。
秦琼冢前的石羊,在我们村子来说,这一块地叫“石羊尖”,我记得小时在那里摘过棉花,挑过高大的灰灰草。现在,是苹果地。
敬德墓,那上面还栽立着一个大喇叭,那里曾经是公社的影剧场,小时候,刚刚解禁的老戏《铡美案》、《五典坡》、《斩李广》等等都是在那儿看到的,我们借敬德墓的一角,翻过公社剧场的墙,坐在墓冢的斜坡上,数着舞台上陈仁义唱了多少个“再不能”,晒着1978年的暖暖。
如今,醴泉人制造出了高大挺拔的青铜门神,把它们树立于县城西兰路上。
门神由来有自,这是一对清代的门神旧图。
抗战时期,还出现过抗战门神,保家卫国。
附《礼泉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文:
门神是我国民间信仰群体最多的神祗之一。自古以来,凡有华人活动的地方,就有门神。逢年过节,一张张门神贴到家门之上,护佑子孙。有了门神也就有门神传说。
门神即两个武将,金盔甲胄。一个持鞭,一个执枪;一个黑脸虬须,一个白面浓髯,威风凛凛。现在各地流传的门神,一般是指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
虽然门神诞生地各不相同,但历史上被称为门神的秦琼、尉迟敬德却实实在在的陪葬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陵园。
礼泉县古称焦获、谷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境内“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才改古名为“醴泉”。1964年国务院推行简化字方案,改繁体“醴”为“礼”,写作“礼泉”至今。
礼泉县文化历史悠久,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距省会城市西安50多公里,行政隶属咸阳市。境内有丰富的古文化和古建筑遗址多处,其中唐太宗昭陵,驰名海内外,昭陵陵园内有陪葬墓209座,世界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皇家陵园”,素有“风水宝地”之美称。县境内交通发达,有关中环线公路,福银高速,还有横贯中国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312国道穿越而过,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
虽然门神传说为唐代的两位将军,但门神的历史却远远早于唐朝。考之典籍,既是追索门神演变的历史,也是接触门神传说逐步形成、广泛流传的历史。
据先秦典籍《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时期,人类脱离穴居,“有巢氏”架木筑屋,于是人们开始了搭建房屋居住的文明进程。而有了屋就有门,有门即以神视之,并且祭祀以求安,无疑,这是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具体事件。
另外一部古老的文献《山海经》中,反映“祭祀门神”的情况更为具体:黄帝时代,有神荼、郁垒两兄弟善于捉鬼。如果有恶鬼危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避邪御鬼,就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形象,挂在门首,并在门上画一只老虎。久而久之,神荼、郁垒就敬祀成为门神。
所以,门神传说,古已有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可靠的历史文献中,“门神”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礼记》中,《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物制度的最早和可靠的参考书,它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反映了人们浓烈的文化诉求。《礼记》中即有“孟秋之月其祀门”的记载。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中又说:“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并进一步指出,“夏祭灶……秋祭门,门以闭藏自固也。”可见“祭祀门神”,后世儒家已把这个信仰行为提升到了“礼”的高度,是一种礼仪制度;加上后世道教亦将门神纳入自己的神仙谱系之中,位列道教俗神。自此,祭祀门神的观念从国家制度深入到民间礼俗,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一信仰体系之下,民间门神的演变从未间断。汉代神荼、郁垒,三国时关羽、张飞,晋代抗击匈奴入侵的温嶠,唐代秦琼、尉迟敬德,甚至传说中专职捉鬼的钟馗,宋代民族英雄岳飞,都曾被尊为门神;直到元明时期,随着杂剧和评话艺人对隋唐历史的演义和传播,秦琼、敬德的故事逐渐深入人心,其作为门神的地位最终才得以固定下来,发展到现代,民间春节时所张贴的门神都是唐代的大将秦琼、敬德。
秦琼,字叔宝,唐初将领,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玄武门事变中,力佐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后被封为胡国公,是我国古代唯一能与三国关羽并列的义士、良将、忠臣的典范;
尉迟恭,字敬德,唐代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人,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了头功,射杀齐王李元吉,并奏请唐高祖李渊降手谕,令诸君听从李世民的指挥,后赐爵吴国公。
繁体的“門”字,“从二户”,可知门本两扇,若贴门神画,正好一扇一神,所以,左为秦叔宝,右为尉迟恭。根据传说,秦琼的武艺和资历都在尉迟敬德之上,而且秦琼还帮助过李世民降服当时还是胡人的尉迟恭敬德。
秦琼、敬德两人均为唐初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们去世以后,都陪葬昭陵,其墓地据史书记载及考古发掘,均在礼泉县烟霞镇境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加深,鬼神观念的日趋淡化,以及尚武精神的逐渐衰退,门神逐步由“驱鬼避邪”变成了“祈福迎祥”的祈福形象。神化色彩减弱,人的形象鲜明,并且以历史上的将军武士作门神,在人们心目中,这要远比想象中的神灵更为亲切可信。
因此,在明清以后的“祈福门神”中,还出现过很多文官装扮的形象,他们头戴纱帽,身穿朝服,手里拿着笏板和吉祥物,慈眉善目,雍容华贵。其题材多是“天官赐福”、“加官进禄”、“和合二仙”、“五子登科”、“招财童子”等等,同时有些地方依然还有武将祈福的门神,画面上,秦琼和尉迟恭被祈福童子簇拥着,一幅喜气热闹的场面,这恰恰是人们祈福纳祥,向往美好生活意识的真实写照。
还有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就是门神功能的演变中,其身份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即由从最初的守门看户防范鬼魅,逐渐转变为教育人们敬爱国家,反抗侵略,增强中华民族团结意识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民间曾广泛出现一种“抗战门神”,抵御外侮,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园、祖国的愿望,它的形象仍然未脱传统门神即唐代秦琼敬德的造型。
关于秦琼、敬德演变为门神的传说,载入史册、影响最大的有两种:
一种是明代神话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其中记载:泾河龙王命犯天条,该由唐相魏征处斩。泾河龙王托梦求救于李世民,李世民留魏征下棋,却不料魏征下棋时打了一个盹,就已“梦斩龙王”。泾河龙王由此怪罪于李世民,夜夜纠缠不休。李世民只好召秦琼、敬德于床前守卫,自此得以安寝。
第二种,当属流传广泛的清代小说《隋唐演义》。有一个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了群臣。手下两员大将秦琼、敬德立即响应,于是他俩披坚执锐,彻夜把守宫门,果然平安无事。自此以后,唐太宗便让两位将军夜夜守卫。但后来,李世民念及他们彻夜辛苦,于是吩咐画师,将两人真容画出来贴到门上。画像同样顶事,邪崇自息。因此,民间沿袭,秦琼、敬德遂成为门神。
采访烟霞一农民:“李世民睡不着,叫秦琼敬德守门。”
由于门神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它的意义表现在很多方面。
1、人类学、民俗学价值。门神传说历史悠久,秦琼、敬德也是我国历来信仰群体最多的神祗。这种特有的民间文化,反映了人们崇拜好汉,敬重英雄的善恶观,具备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2、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从彩绘门神、雕塑到木版年画门神,经过千百年的锤炼,门神年画,艺术品位不断提高,其门神形象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且不同地域形成各自的特色,对研究绘画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独特门类画种。
3、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秦琼、敬德成为门神在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隋唐演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作品中都有记载,同时在各种俗文学作品如弹词、评书、戏曲故事中都有体现,因而在老百姓心中广为流传,门神传说还具有十分珍贵的民间口传文学价值。
贴门神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风俗之一。每逢旧历新年,除夕之时,人们便郑重地将秦琼、敬德两位门神请出,贴于自家大门之上,用以避邪驱灾,纳福迎祥,保佑合家平安。中国民间这一流传最广泛的神祗传说,由于共同的墓地都集中于礼泉昭陵陵园,其事迹亦和昭陵的墓主人唐太宗密切相关,因而这个传说深深的扎根于世界华人尤其是礼泉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