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演出话剧《白鹿原》后,华阴老腔这回真的是名声大噪,在我看来这是名至实归,早晚的事。现在,华阴准备把老腔和流行于当地的迷胡联在一起,搞一台原生态戏曲作品音乐会,和在中山音乐堂搞的一样,不过,他们舍弃了上次的秦腔,因为秦腔与老腔属于同样的调式,有些重复。迷胡,就是后来被人改称的“眉户”(这一改动,实在是愚蠢和多此一举),迷胡戏,因其曲调和旋律好听而被百姓数百年来称作“迷胡”,在戏曲史是属于联曲体,套曲,不是老腔、秦腔等后来的板腔体式。图为他们正在华阴影剧院内排练,里面实在是太热,但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家们一点也不含糊,也是实在太认真了。
张喜民是这个团体中的核心

白毛王振中是这个班子中年龄最长的,他是他们中的“大腕”,是“势”最老到的。

这是迷胡《尼姑思凡》一场,他们竟然还保留着很古老的唱法,这三个人手中拿的乐器很特别,属于挖掘抢救性的展示,会演唱的人也不多了。仔细听,与念经的调调相象。我想,他们搞的这个演唱会一定还会让人眼前再一亮的。(本张照片 鲁涛 摄)

党安华,现在终于可实现自己的梦想了。这个年轻的基层导演,最早开始了把皮影演唱从“亮子”后请出来,到前台表演,而且给这些最质朴的表演注入了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使其夸张,造型化,这一步很了不起。我祝贺他成功,这台新的演唱会还要重上北京,祝他再上台阶。(本张照片 鲁涛 摄)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老腔剧本,封面写有“乾隆十三年”的时间标志,这个剧本许多人在打它的主意,当然都是打着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名号,譬如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的某某,河北的某某……,张新民把它看作是他的“肋骨”,努力地保护住了它,包括为此而得罪县文化馆。后来,他终于把这个本子放在文化馆珍藏,家中的环境实在是不太好,这个剧本,据杨甫勋先生说,198几年还好得很,现在已损坏较为严重了。而目前发现的秦腔剧本,最早年代中为甘肃艺研所收藏的《战宛城》,才是乾隆55年的,相差多少?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最早本可都是“三国戏”,与戏曲史上讲的不差。

这是老腔手抄本《空城计》中的一页,大家可以欣赏其抄写的水平,我觉得它可以当字帖发行的。
原来的位置http://blog.voc.com.cn/sp1/jiaohaimin/210519148107.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