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荒腔走板 |
朿文寿先生:
看了你在网站上发表的关于陕西二簧戏的文章,深受感动。觉得你说出了二黄戏起源的真相,尤其是西安梨园庙石碑、广东西秦戏,这两条可谓颠扑不破。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供你参考,希望能再完善你的观点。
陕西二簧,就是历史上的西秦腔,亦称秦腔、琴腔、西皮调、二黄调等。魏长生乾隆年间在北京唱的就是这样的戏。其起源地应是西安,很可能是唐以来的宫廷戏,是中国古老的的一种戏曲。从其庞大的音乐体系,及雍容华贵的唱腔(尤其二黄调)很可能为宫廷乐师所创作。凡戏曲,不可概以为是民歌而来。秦腔即用秦语言演唱之意,二簧所用语言应是西安口音为主的关中腔。所以强调所谓“戏棚官话”“中州韵”等等,既无必要,与实际情况也不符。这种戏从主流讲,以关中地区为主,所以名称应是“二簧”,陕南由于语音与关中有差别,才称“汉调二簧”,汉调之汉,指的是汉中,这和“汉调桄桄”的汉调取义一样。今日湖北、豫西都称汉调,而上党、北京却都只称二簧,不加汉调二字,可知上党、北京乃从关中流入,而湖北、豫西乃从陕南流入。
二簧与今日秦腔(下称乱弹)之关系,从无人道及。有人从乱弹与西皮之间的一些板式结构及行腔相似或相同认为,乱弹在湖北变成襄阳腔,又从襄阳腔变成了西皮调。这种说法应倒过来,依我看来,乱弹乃是艺人根据“二簧”尤其是西皮的板式结构、行腔重新创作的一种戏,其三眼板(慢板)、二六、导板等与西皮名称作用一模一样。乱弹较之“二簧”有执简驭繁的意义。但乱弹仍然很古老,从今日北方几十种梆子戏的情形看,至少在清前期曾广泛流传。“二簧”起自宫廷,主要在关中及城市流传,而乱弹起于民间,在农村有很大势力。乱弹从“二簧”脱胎而来,有传承关系。二簧流传全国的时间,从浙江抄本《钵中莲》用西秦腔二犯及广东西秦戏,可以认为在明代已传遍全国,清乾隆时各地已有不同名称出现。“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徽调),湖北人歌之为襄阳调(汉调),陕西人歌之为秦腔。”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秦腔与汉调、徽调是同腔同调的,即今日之皮黄。所以在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魏长生能多次与之合作,登台表演,湖北汉调艺人也与徽班同台献艺。二簧即今日皮黄的起源地,脉络清楚。
现在一些关于皮黄起源的文章,很多带有地方感情色彩,有些强词夺理,不顾事实,令人气愤。一些研究戏曲史的人,心气浮躁,不能深入,人云亦云,闭着眼睛瞎说。二簧起自秦腔,证据愈多愈好,我认为还可以从:1
二簧与乱弹板式结构、行腔,进行分析。2
清康熙、雍正间,有秦腔秦吹腔的记载,今日认定秦腔即是“二簧”,那么秦吹腔又是什么呢?我有两种设想,一种是,秦腔指的西皮,吹腔指的二黄。二黄较西皮调式委婉绵长,宜于笛子伴奏,所以二黄调称吹腔。后来乐队调整,去掉了笛子,也就没了吹腔之名。二种是,秦腔指的“二簧”(皮黄),秦吹腔指乱弹。观今日秦腔,笛子是必用乐器,称吹腔名实相符。
对于“二簧”起自陕西这样重大题目,陕西像你这样的人极少,主流戏曲界三缄其口,不但避而不谈,而且总要把历史上的秦腔、西秦腔与今日的乱弹秦腔划上等号,惟恐影响了今日秦腔的地位。川剧多腔并存,没有厚此薄彼,而在陕西,唱二簧的不唱乱弹,唱乱弹的不唱二簧,历史上就是唱对台,这种恶习一直延续了下来。陕西戏曲研究院以乱弹为主,有眉户、碗碗腔,却没有“二簧”,岂非怪事。《秦之声》可以看到阿宫腔、弦板腔,把这些戏当成陕西地方戏,极少演“二簧”,实际是把“二簧”当成外来剧种。所以我希望把你的文章能在陕西的娱乐性的报纸上登一下,使普通群众看到,以引起注意。呼吁和督促有关部门能在西安或在陕西戏曲研究院成立一个“二簧团”,并成立一个“陕西秦腔二簧网”,以资宣传,出版一些“二簧”光盘,供猎奇的人欣赏。
二簧与乱弹都是古老剧种,不能说嘉庆年间才进入西安,应认为二戏并存,只是消长关系。乱弹兴盛而二簧衰落,有行政支持与否的关系,主要还是群众自然选择的结果。
有感而发,拉杂书之,就算对你的支持。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步行街洞垣诊所
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