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昆关羽京剧票友琵琶记单刀会 |
分类: 荒腔走板 |
昨晚看毕11套的京剧戏迷票友大赛,已到了很晚时分,这些天一般早早就休息,不能再熬了。但是接下来,却播出一个北方昆曲剧院的几个青年演员擂台赛,不由人又提起兴趣。
四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演员,演了四出五六百年的老剧目,可见老中国的文化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断裂,而是气息绵绵,蔚然流淌。这四出戏《小商河》、《游园》、《琵琶记》和《单刀会》,演的都是其中一折,除《游园》为明传奇关目外,其余则是元杂剧。
元杂剧,我们读到的几乎都是文字,没有切身的感受,原因是它的音乐早就衰落而模糊不清了,况且它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样子,明初的人都感到很难听到了,只是说在后来的北曲里面大概还有些影子。而北曲、南曲、北昆、南昆这些概念也把人纠缠得无法清晰描述。
北昆与南曲不同,这几出戏倒是赫然明显。只有第二个演员唱《牡丹亭·游园》时,有一句词拖尾的腔上,跑到南曲上,底下的评委特意指出,她大概是把其中的“3
4”(咪
发)唱成了“3 5”(咪
索),这样的比赛细节,让人获益不浅。北曲是七声音阶,显然是吸收了好多外来音乐的成分,而南曲则更中国化,只有五声,没有“4
7”(发
西)。于是,这样一听,那差别也就出来,是一个明显的标记。后来南北曲交融,形成水磨调的昆曲,如果再仔细区分的话,那也是很多的。戏曲史上,北昆多保留着元杂剧的剧目,而南昆则多是明清传奇,才子佳人。
这样看来,北昆弥足珍贵。譬如这《琵琶记》的《书院》一折,基本还演的是高明原来剧本的内容,蔡中郎认双亲,夫妻将团圆的情节。全然不是后来乱弹等地方戏中把《琵琶记》演进成《赛琵琶》及《铡美案》那样的百姓情怀。当然,元杂剧基本是一个演员在唱,这个擂台赛很遵循旧制,那时它还没有形成应对复杂舞台场面的调度能力。所以,我觉得北昆的演出,或许与杂剧的形态只隔着一张纸的距离。
读元杂剧的感受,总是波澜壮阔。明显如这出《关大王单刀会》,演的应是最后一折。船过大江,关老爷问周仓这是到了哪里,周仓说是大江。平平淡淡的一句回答,激起关老爷内心的一番涌动,他犹忆“二十年前”,英雄相惜,周郎赤壁,大江东去。不由得唱道:“这边的水连着天,那边的水连着山”、“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戏词里,关汉卿可能还混杂着苏东坡的感受,关老爷也才成为他的关老爷。这词句,即使不是当年的亲历者所听,亦使人抚掌长叹。
关羽他又来到了这个地方,又面对二十年前同样的问题,事易时移,变化的在变化,没有变的还是依旧,蜀汉的力量不是他一个人所能支撑得起,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激荡。犹如这滚烫的大江之水,一旁的周仓竟也止不住地浩叹一声:“好一江水也。”关羽听了,说大江流动的不是水,而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据说演这场戏,要求的是关羽闭着眼睛做工,以示内心,而额子(帽盔也)上的绒球要颤动不已,难度极大。年轻演员或许对这个场面处理有些急迫、乱,底下的师傅候少奎先生有些急,候门一家两代把这个剧演绝了,所以他要处处看着这些孩子的演戏。
常听人说“情景交融”,我想就是这样的地方才现出文字的魔力。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如此了不起,在这一细微处就可以见到。“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这大江印证了他的青春和热血年华,如今再来面对,则是对逝去的一腔喟叹,对即将到来的局面十分坦然。单刀会亦不过似村社赛戏,去便去也。
想起了自己这些天来的情景,去便去也,咱也不妨作一回关老爷,快去赴一趟“单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