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2007-10-18 00:15:52)
标签:

西北大学

老腔

秦腔

眉户

弦板腔

阿宫腔

党安华

皮影

分类: 荒腔走板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105岁的西大,1000岁的老腔前来祝贺,这是一台陕西关中地区的戏曲祝贺晚会。老腔艺术团刚从香港演出回来,马不停蹄就来了。我高兴的是,它终于可以在我的母校演上一回了。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晚会以关中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秦腔为主,这是李小锋两口子拿手的戏:《花亭相会》。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如果要找一个老一代的代表,一个中间一代的人物,肯定是他们两个的组合:《三滴血之虎口缘》,大人小孩都会。即使不挂衣、装扮,你依然还会再次见识全巧民对舞台的那种感觉,那种无所不在的控制力与场面调度力。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他们依然激情饱满,坦诚炽热。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遮幅式的舞台老腔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弟兄两个,张喜民、张拾民,珠联壁合表演打击乐《十样景》,这是一套锣鼓曲牌,主要用于老腔皮影开场前的气氛的营造,以及招徕观众。但是,现在他们演的也不全了,大概五、六个套曲。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白毛这次唱的是《征东》,词比起《人面桃花》来要长一些,也适合老人把戏唱得过瘾一些。很悲凉的,薛仁贵征东。他一见我,便问我要郭北平的油画,我说,明天就去弄来,当然是PK板了。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这次,主持人终于把幕后的关键人物请出来了。党安华,是他把老腔皮影推到目前这一步。他大概是首次在舞台上亮相。不久,他将会赴台湾领取一个搬给全世界华人的传承奖赏,大概叫什么薪火的奖名。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灯光暗了下去,老腔皮影开始,演的是激烈的《三英战吕布》,影子在撕杀,亮子一取,原来是他们忙活。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阿宫戏《王魁负义》,小姐独自伤心,那曾经的穷汉、如今高官得坐的王魁他怎么就负义了呢?我想这不难理解,尤其是台下这些浸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谁心里明白地不跟秤一样!古人忧啊!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弦板腔《紫金簪》,戏里大多是小姐最多情,这个戏就是这样,其父看到相公现在落魄,便悔婚,于是,痴心的女子就是不领情,想法要改变父亲,首先,她又不敢去面对一家之长,忧忧愁愁,还是丫鬟们灵醒,想了一个办法,把咱家的金子银子都给相公去,待他度过难关,一举天下知的时候,这厢姻亲不是就好了吗?可是,戏是很残酷的,它把人生看得很透,于是发生了………………,有一本戏《血手印》,内容大致如是。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商洛花鼓戏《屠夫状元》,不过这可是来自南方系统的戏。男演员的在西安名声很大,曾是易俗社的社长,但我很纳闷,唱花鼓的怎么就做了秦腔班的班主?花鼓比起秦腔,终属小戏,又名“八岔”,就是一个宫调的约八个曲子,来回的倒着唱,岔开的。我总觉得它和“诸宫调”有些相似,但还不全是,这些小曲还不成为曲牌。
很遗憾的是,这台晚会只注重了秦腔及连带的关中的一部分剧种,作为一个大学这样的学术机构,只能说很遗憾。它竟然没有纳进去京剧、甚至连本省的皮黄剧种代表戏——汉调二黄都没有,也许是请他们舟车劳顿、财务拮据吧。
百年西大,曾有一个显赫的名字,就是它的创办人,当年陕西督军张凤翙,他是十分喜爱秦腔的,但注意,他当时喜欢的“秦腔”已非今日之梆子腔秦腔,而是当时还在西安城内流行的“老二黄”——皮黄腔的秦腔。张督军会打鼓,打板子,身边常带着牙子,无论走到那里,常常就会响起来,唱上几句,可见其风雅。现在陕西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大意是“身带牙子板,……响起来”,记不全了。他在辛亥革命之后为陕西办的第一件文化教育上的事情,除过办西大外,可能就是创立了史上的最大二黄班子——鸣盛社,在今天的湘子庙街,他一次就招收300多学员,实在罕见,只可惜这个老二黄,渐渐地退出了西安。其实在1950年代,泾、三原一带还有二黄班,据朿老师说,1980年代的蓝田县依然还有可以唱大戏的班,但现在,这个真正的属于关中的“老秦腔”到底还有没有呢?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碗碗腔《借水》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这个架势一看,就是《斩单》,“挣破颡”的唱法,同时,这一段唱词我很诧异,他竟然对英明一世的李世民充满了轻蔑,称为“小唐儿”。可见,民间的价值如此之复杂,并如此的彻底。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刘随社的老生,《金沙滩》的老令公,荡气回肠,唱得好!他的吐字很好,秦腔的毛病就是“乐与肉”相裹,有些分不开,所以常听不听词,这一点上,其音乐不如皮黄腔的处理。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竟然也用英语唱了起来,My name is SunYujiao,nice to meet you,问题是,腔与词并没有认真的搞,一会中文出来,倒也不伦不类。其实,这种唱法,仅仅是玩,起不了推广,只是全民学英语时代的一个“杂耍蒙太奇”而已,它和用中文演唱《我的太阳》还不是一回事,更和百老汇用英语演出如《宝钏夫人》不是一回事(《武家坡》英译名)。
西北大学105周年校庆戏剧演出一瞥
最后一个,红生戏《下河东》,省戏曲研究院的康健海演唱,现在能唱红生的人不多,康知难而上。这出戏最好的还是木偶戏袁克勤的唱腔。小时候,看过木偶版,那时候是看戏却不是听戏呀,听不懂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