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芮城东吕村三连台碑记札记

(2007-06-26 22:18:30)
标签:

露台

戏楼

梆子腔

元代

分类: 荒腔走板
山西芮城东吕村三连台碑记札记
 
一直对这块小的碑记牢记在心头,当是时,我们一行人,走马观花,讲解的人又是泛泛而言,我去询问其资料和拓片,他们也未祥知,令我把这个疑问存着。凡是遇到的事情,一时闹不清的,便就要不停地想,有时候也就真的碰到了一些资料,遂把它整理出来,放在这里与大家讨论。

这是作于元代的一通小碑记,记载了当时戏曲活动的一个侧面,就是修建“露台”,所谓露台者,演出、娱神的一个表演场地也。是中国戏曲剧场发展中一个关键环节,与城市中的勾栏瓦肆目的截然不同,也反映了戏曲演进中的两个方向,再不停的会聚,终有一日,就成为如后世之所谓“大戏”也。这通小碑文名为《创修露台记》,这个图片,原来我早几年前就在廖奔著《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书中扫描过了,当时并无印象,现在就深了,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是也。尽管照片是副本的副本,但参以自己所手摹,把这文字大致抄录如下:

“伏以鄂翥遥空,乃望风而飘举。人祷其神,必获荫而降福。夫芮邑忠孝乡东吕社,故祀昭惠灵显真君,殿宇雄壮,庙貌俨然。廊庑昔皆具备,惟有露台阙焉。里人蒙古恬蛮,谨发赤诚,愿为胜事,特舍所费之资,命工爨  琢石,经营创建,不日而成。呜呼!斯台既立,若不刻诸于石,恐以岁时绵远,无能光先启后,聊且真书,以识岁月云。泰定五年暮春中旬九日,怡后人刘士昭谨志。修台人恬蛮,母塔海氏  妻舍舍  男某某女儿某某大元戊辰岁次”(下面还有几个字,看不清了,大约是石匠的名罢)

文字并无甚复杂处,且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乃是说有一个蒙古人叫恬蛮的,家里或许很富裕,做些有利乡里的事,修建这个露台,当地人觉得这事很重大,不记载下来不行,于是一个汉人刘士昭的,写了这几句话,叫人刻在这个小石碑上。石碑高不过五公分,长也就是稍微大于五公分,一个小的横的长方形石碑。年代为元无疑,但观察现在东吕的戏台,似不是元代建筑,而是明清的风格,而且很简朴,不豪华。这个碑子现在被镶嵌在一进门的过道东墙壁上,上面就是声闻四方的三连台,我却想起在陕西洋县城隍庙,也有一个清代的三连台,这是我看见的资料,我不知道实物是否还在?还有谁记起?资料出自于《汉调桄桄音乐》一书,南郑剧团赠我的。

山西芮城东吕村三连台碑记札记

陕西洋县城隍庙戏楼

三连台,那就说明戏曲活动很兴盛的,一个神庙剧场里可以演出三台不同的戏,这情景现在想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声音怎么处理?怎么能听清楚?但是,那个时候的对台戏实在太普通了,很多材料都说明这一点,而许多老一代的老艺人也呢感回忆起唱对台的情况。声音怎么办?我觉得实在奇妙的很!在这个三连台的中间戏台两厢,有两堵照壁似的建筑,称为“重檐歇山顶式八字音壁”,把其他两边的戏台隔开,且像手掌伸出向外稍扩一些一样,就是这样一个效果来解决。但我还不这样认为,我以为较为重要的是,这时的戏曲新的唱腔已然兴起,也就是板腔变化体的梆子、皮黄可能以取代了曲牌连缀体的诸宫调或者“苏腔”,昆曲流播北方,一般称“北昆”,也有叫“苏腔”,在山西地区就是这样,当时的平阳即今临汾,那个时期,昆曲是主旋律。大家都很熟悉的孔尚任,即《桃花扇》的作者,当时来平阳时,写了几首《平阳竹枝词》,里面就有“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的句子,这是一个证据。

但渐渐的,兴于民间的这种后世划归为“梆子”的“乱弹”流水一样地往城市中发展,虽然漫漶,虽然有禁止的命令,但终究是扭转不了它发展的局面。三连台上,只有这种自由变化体式相对自由的梆子腔系,才能在互相的比压中,互相交替变化各自的板式,盖(包)住对方,使台下观众可以同时听到三场,而不至于声响混乱。乱弹不乱,就在于它在音乐上有一个“指挥”的客观存在,即所谓“司鼓”。而以叠套的曲牌连缀的“昆曲”,绝不可能有这样的优势,三台连唱,只能导致音乐的互相干扰,不能协调一致。

既然乱弹已兴,则这个三连台就不可能是元代的产物(即单从声腔演变中也可以知道它不可能),那么这个三连戏台,只能是清代的了。有趣的是,我在其院中的正殿西壁上,发现了又一个嵌于墙壁中的碑子,上面清楚的写着重修关帝庙记,时间是康熙33年。一切就很明了了。也就是说,元代只是一块“露台”,并无三连台的形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