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09-03/1157213723.JPG
2003年1月,眉县杨家村青铜器一出世,震惊海内外,因为它们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铭文历历,纪年要素齐全。那年春节刚过,马先生即赶来,在宝鸡的库房中仔细看铭文。图中间为马先生, 他是国内考古界一言九鼎式的人物,能在这里见到先生,实在荣幸。图左的女性,为陈佩芬先生,也是国内研究青铜器的大家,我们到上海,就是她热情接待的,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拍马先生时,正好央视也在后面跟来,他们是拍希拉克先生为他授勋章的事情。
这份采访,实为珍贵,以下仅发部分,未经本人许可,请不要引用。
时间:2004年3月22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五楼马承源办公室
1
……关于这个年代,因为中国青铜器的年代一直有学者研究,我也研究过年代学,青铜器年代方面的问题,我也写过文章,在学者们之间也探讨过,有很多问题总是不能定下来,后来夏商周断代工程他们做了一个研究,有了一个阶段性成果。这个成果后来公布了,但是眉县出土的两件42年、43年逨鼎,它记载的年月、干支、月相这些跟公布的年代不合,而且42年鼎跟历史记载的王年也不合,它不是一般的不合,它是显然的不合。所以我们对西周年代的研究,我的意思是速求恐怕不行,我们得耐心一点,再等一些资料出来,现在我们的资料恐怕还不够。
现在西周厉王宣王时期的一些器,我们已经定过的,宣王、厉王、共和时代,现在两个逨鼎一出,有些就打乱了,有些器的年代就不能排定了。那么,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要使它合于我们的年表,或某个学者的年表,这些作为学术探讨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还不能肯定。因为逨鼎提出来的问题,比如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共和到底怎么算?”共和14年单独有个纪年,那么,这个厉王也没有43年,他没有40年以上的,宣王也没有43年以上的,跟历史传下来的文献完全两样,所以我们还要等材料出来。
关于这批年代,我的意思不要太急于定,真正定下来,还不到时候。因为逨的器没有出全,簋没有出来,鼎不全,43年两件,42年10件,而且10件鼎也很难讲是个什么制度,怎么是10件呢?它也不是两套,10件跟这用鼎制度也不太吻合,所以我第一个建议是把那个地方全部找一遍,钻探,把那地方弄清楚。因为杨家村青铜器已经出了很多,也出过逨钟(1985年),出土的那逨钟后来流散出去。由于···,我去年访问美国,在克里弗兰博物馆看到过,鼎也不全,还有几大东西,这是大贵族,地下窖藏的东西恐怕不止这些,所以要查一查。
作为一个人,这牵扯到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人做的器要定下来,牵扯到一系列问题,不仅是个干支的问题,不仅是个年月的问题,还牵扯到一个人,同样出现了,它和史逨是同一时代,而且靠近。那么现在如果说42年、43年逨鼎都是宣王的,宣王没有42年、43年,这个宣王怎么算?第二个可能就是,可以不可以是厉王,厉王37年就被赶走,厉王究竟有多少年,历史上也没有定。现在我们大都取37年的说法,37年以后就是共和。如果把共和计入厉王的时代,因为厉王是被驱逐出去的,他没有被杀掉,它没有改朝换代,他只是被流放到山西,是不是可能14年到厉王时代,一直沿用下来,(那就是51年),有这种可能性。这个东西也不能说死,还要查。我的意思,历史问题,过了几千年了,大家不要心急去解决,还要查,否则的话,我们再出来几个鼎,又把以前结论推倒了,这个要耐心一点。我的意思,如果政府有作为,应该地下查一查,还有东西没出来。这个附近几公里地方,钻探一下,不是太困难,我跟他们的市长就提出过建议,我的文章里也有过建议。第一是要把情况搞清楚,情况不清楚,这永远是个问题,老是不能定下来,42年、43年鼎的问题不能解决。
因为不只是年代的问题,还有一个人的问题。有一个寰盘,有个人叫史淢,这个人逨鼎里面就有。它是28年(大概是),推算是厉王时代的28年,干支是相合的,我们算过,我们也把它定在厉王时代,月相、干支、年份正好相合。现在弄到宣王时代去了,这批跟它有关的器都要弄到宣王时代,这个就不行。寰盘跟逨盘的干支是不能合的,所以这个里面究竟有多少问题,还要耐心等待材料出来。是不是我们对西周历法还是理解得不够,我的意思不能太快做出结论。争论是可以的,学者可以拿出意见来,但你这意见能不能定,我觉得还是要等待。
(如果逨盘定到宣王,史淢我推算一下,大概活到90多岁,这个显然不太可能。)
对的。
(有的先生说,是不是史淢这个名称是父子相承的?)这是一种解释,如果这种解释用到青铜器上,那么青铜器的问题也全就完了,这个不可以这样看法。
2(全略)
……
3(有缩略)
(铭文里提到十二代周王,有“征猃狁”、“伐荆楚”的事迹,那么,您结合这个家族事迹来谈谈西周核心地区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西周从它开始到灭亡,始终都面临着两个威胁。一个是西北方的猃狁,一个是东南方的淮夷,这个他出来没有解决过的问题。东北方面的胡、乌浊,这些国家,也对它有威胁,但威胁小,比较远一点。因为淮河流域,对宗周比较靠近,所以对宗周威胁比较大。所以,……你看周王曾经很多次亲自征伐东南,厉王就是带领大军征伐东南。我们从香港抢救来的晋侯苏钟,也打到山东。东夷叛乱,打到山东,征伐这个小国家,周厉王还亲自率部队到前线去视察、劳军,周王这样离开他的统治中心到远方去,这个情势是相当紧急,不是紧急的话,他不会这样做。青铜器有好几件器都是讲到周厉王到了南方,……西周跟边远少数民族矛盾不断,一直在民族矛盾中发展,它不是一个泱泱大国,就是说太太平平,我可以君临天下,不是这样。猃狁在西北也打了好几次,有记录的就有好几次,虢季子白盘都有,没有记录的不知还有多少,记录就是把历史打开一个小窗口给你看看,其实它发生的事情很多。
4(有缩略)
(单氏家族的铜器是在他那个方国里铸造的吗?)
现在在杨家村没有发现青铜器铸造遗址。但周原一定有的,也已经发现了。单氏这个贵族他应该是一个非常老的贵族,他不仅仅是征猃狁这一个功劳,我想西周初期,这个家族应该参加伐商的,才会有这样崇高的地位。如果不参加克商的话,他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名誉呢?不可能!这样大的采邑,这样大的土地,杨家村才是单氏的一块土地而不是全部。我想这个家族的历史应该追述的很早,不是西周中期后来兴起的贵族,他是一个旧贵族。
5
(您谈谈这次出土的青铜器和以前几次出土的青铜器有什么联系吗?)
你们那里是专门出青铜器的地方,你们那里差不多是青铜器出土的一个产地。
大旟鼎不是,另外一个人的,我想单氏一家的。大旟鼎跟这靠的不是很远吗?
(不远,300多米。那么,单氏封地里怎么会有另外一个家族的跟它这么近呢?)
大旟鼎恐怕不是大旟时代埋进去的,恐怕是以后埋下去的,恐怕这个东西已经转移过了。……。至于什么原因,大旟鼎西周早期,没有打仗,没有多少民族侵略,没什么别的,大概出于什么政治迫害,旟怎么会埋到地下,这些鼎,西周时代已经转移了,不一定就在他的宗庙里面,在康王时代把宗庙里的大旟鼎埋到地下干吗呢?宗庙毁了,这鼎才可以出来,宗庙不毁,这鼎一直要放在哪里。
……
这次窖藏埋藏得井然有序,我想也是战乱,这个很晚了,是比较晚的西周青铜器。这可能就是西周东迁之后,仓皇出逃时候做的这种东西,埋起来,以后再回来。很有可能,我不能说死。还有这个逨鼎里面有其他的器物在里面,不是逨的东西也在里面。有个盂,西周中期的,就不是他的,就是别人宗庙里的,卷到他的里面,所以当时拿下去的东西不全了,拿下去埋的不是一套,不是宗庙那种,完完全全的放在这里面。
……往回追,当地政府愿意追,中央政府可以配合,这个事情才能办得成。因为追的话,牵扯到两边关系,一定要有政府机关某部门出面,相关部门不出面,这个东西怎么追回来呢?政府现在我看不太管这个事情,我已经给买好多文物,香港拿回来好多文物,这些资料我都送给文物局了,我对内不保密的,这个文物局(国家)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
这次你们眉县搞这批文物局在北京展出,他们文物局给了一些奖金。
(一个农民两万。)
那个太少了,农民当然很满意,我当时建议给10万,才有震撼力。一个人给两万没有震撼力。
6
(这批铜器都讲了些什么内容?)
差不多是农业部长这样一个官职,管山林、田野、生产这样一个官吏。这个农业官相当于财政部长差不多了,利也很大,实际的权力非常大。这官不是很高,但实际权力很大,利和大。现在就有这个官,政府监制就这样。给政府提供山林里的农产品,山林里的人交得赋税都交给中央政府,他掌管这个东西,专管农业财政。
(鼎底下有灰。)
都使用过,我觉得你这个灰要好好的研究,因为没经过好好的测试,这个到底是灰呀还是什么东西,里面有什么成分?要好好研究一下。……有灰,发掘的时候是不是泥土上面有,它发现的窖藏地上是不是有黑的东西,这个就要弄清楚,是跟使用的环境有关系,还是怎样子?就不清楚了。但是有的青铜器里面不是有花纹、铭文吗?这个黑颜色嵌在里面,如果去锈的人把灰去掉,这个表面是光的。青铜器表面是光的,这种情况是蛮高的,这是什么现象?现在还不清楚,需要分析。这要拿发掘品来分析,我们有这个东西,上海博物馆有这个东西没什么用处,它不是发掘品,也许后人做的,只有当地出来,当地做分析,这个才可靠。可以做些分析,这不难。现在科学这么发达,这问题应该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