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商周年表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起来解决

(2007-05-17 11:38:04)
分类: 旧闻旧问
 

http://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11-24/1164374586_small_3157.JPG

夏商周年表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起来解决
————天文学家张培瑜采访实录
 
时间:2004年3月3日
地点: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办公楼三层
 
 
1
(去年,眉县出土青铜器)这件事是一个很大的事,凭良心讲,我们都非常高兴。所以,李学勤先生从西安回去——他当天,马上要过春节了——当天晚上给我发了一个长途电话,一共大概讲了一个多钟头,他把整个的情况,铭文当然是不全给我听了,但是把有关的天文历法的东西都给我讲了一下,并且还谈了他的看法。
这个东西,凭良心讲,依我看,应该顶少是近几十年吧,据书上统计,近百年比较多,尤其是在你们这个文物大省,周原地区特别的多。可是像这么高年,42年、43年,全套,历法的四个要素,整个的历史记载,全都具备。把从文王武王,文武成康昭穆,等等,这么多王系都有,那真了不得。这就证实历史的记载尤其《史记》的记载可信。他拿电话讲这件事很兴奋,我也很兴奋。
 
2
 
断代工程有它的一个年表,西周也有一个年代,大概这一段还算不错,应该讲还是相当不错。可是,在当时,现在加上眉县这个,就可以更可以看出它是不完善的。当时,其实你们陕西,还有一位学者,你们也晓得,王占奎,我和他也是好朋友,我们的观点…我讲一点1045的背景。
一是,它是依据的一个最大的依据就是沣西那个,这个你们也晓得吧,那个发掘,H18那个很好的断层,综合各种关系,那个是先周或西周早期的很好的一个分界的截面,这个得到了以后,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一个碳14测年,断代工程很重视。
碳14有两种方法,三个部门在做,一个就是考古研究所,它是常规法,常规法得到的H18的年代,是公元前1009,到公元前1049,这个当然再讲细,它是一个标准差,范围是67%,如果在这个范围内,那还有30几%,实际上是三分之二落在这里头,还有三分之一在外面;北京大学常规的方法它得到的1008到1049,也是公元前。大家注意,无论是1008—1049,还是1009—1049,它的平均值在1028或者1029,这个对不对?从数学上来讲,1028、1029都是数学上最高的期望值,它的可能性最大,从这个角度讲,实际上武王克商的年代,它常规法这两个部门得出的基本还算一致,应该是1028到1029左右;而质谱仪得到的是到995年到1060,你看,这个居中值是1027.5,从这点讲,尽管碳14测年和天文计算不是一回事,它得到的是一个统计的概率,这个统计很细,在大量样本的情况下,那些样本的数量的准确性也都好,这叫概率学,在数据处理上的一个基本概念。
我们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从碳14测年得到的,严格讲,最理想的武王克商年代是1027、1028到1029,这个年代我们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就是《古本竹书年》。《古本竹书年》就明确的记载,西周的初年是1027,你看,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碳14测年得到的结果和《古本竹书年》的记载基本是一致的。
 
3
 
另外一个,断代工程著作太多,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裘锡圭、……、彭裕商,也有我们天文工作者合作或者来配合,我们对甲骨文一个月食的记录,得到的这个年代,就是商王武丁的年代,武丁之后还有68王,历史上基本有它的年代或年代的因素,从这个往下来分析,再加上最后的三个殷王,就是周代以前的殷商最后三个王,就叫文丁、帝乙、帝辛,它有很多祭祀,叫周祭,有规律的祭祀,有很多的卜辞,证明这三个王顶少在位有65年,根据这些因素,甲骨文里的月食记录配合起来往后推,也就是武王克商的这个年代在100几年到1040年这个范围。
再加上历史上记载的天象,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武王克商时天象的记载,但这些天象的记载实际上都不符合,都和天文上不符,什么原因呢?这都是后人反推得出来的。唯一有一条是古人不能反推的,就是“五星合聚”。
“五星合聚”历史上有记载,就是在武王克商前后,“五星”聚过“房”,“房”是一个星宿呐,这个我们可以证明,这个不仅古代的天文学家无法反推,到今天要准确的反推也不容易,西汉以前的学者是绝对不可能。而且,“五星聚房”这件事要基本600—800年才发生一次。我们用天文手段去反推,我们证实在公元前1019年发生过一次“五星聚房”这个天象,这个天象《古本竹书记年》也讲,但它没有讲这个现象一定发生在武王打仗那一年,他讲在这个前后。
古人啊,牵强附会,我们今天也会啊,现在也有很多封建迷信,好像闰八月什么,“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有这个例子等等。唐山大地震,那都有时会附会,你们不一定晓得,我们都晓得,你想那一年,唐山大地震,也有一些特殊的天文征兆。你想,我这里讲这,变成迷信呐!我的意思就是说,你像义和团,也有天文历法的迹象,……举这个例子。所以老百姓今天还会附会。古人就更不用谈了。今天我们可以肯定这个附会是牵强附会。但是,他会记载,比如这次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他把几年前的变化,好比我们这些老头,我都会把几年前的事附会到这次,你看,三年前或五年前出现过什么,好比一个大彗星什么,他会附会,或者过一两年以后,他附会后面的,所以不一定这种天象是武王克商的年代,但是应该离这不远。
我们反推是1019年,而这种事基本是600—800年才有一次,我们可以讲古人是没有这个水平反推的。为什么?古人,我就说汉代,我不讲更近了。
汉代刘歆,这个大家都知道,汉代大学者,他推的“五星”一个“星”什么还有10年的误差,他推哪一年,五星在什么位置,这个位置可能有10年,差出10年,要把五个星推到一块,那不要讲刘歆,再晚几百年的,那……我们讲准确,到现在为止,除了我们天文台,大概还没有别的第二家,实际上不是说我本人,我们紫金山天文台还是全国的第一家,我们有天文年历,你们应该看到过,哪块有什么天象都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预报。到今天要准确的推算这个现象也不是很容易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其他的天文天象,像《国语》记载的,我们都可以证明它是反推的,《国语》记载的几条现象。一条“日在析木之津”,日是太阳,析木是一个星宿。这我就疑问,几个断代工程的权威,我说,太阳在哪个星宿,什么人能看到?这个话懂不懂?太阳在哪儿,你看看去,你能看到在哪个星宿吗?这个百分之百的是推算,太阳一出来,星都灭了,月朗星稀,光太强,你看不到了,“日在什么什么宿”不是推算的是什么?“辰在斗柄”,“日月和朔”,什么人都不能看到,看不到月亮。每一个月里,月亮总有一两天都是看不到的,太阳和月亮在同一个经度,怎么可能看到呢?“日月和朔”从古以来,古人是不会算的,从战国可能就会算了,春秋也会算,但算得不准。“日月和朔”就得靠算,“日月和朔”的时刻在什么星宿,那更是靠算。连时刻都不知道,它的时刻就更是计算了。《国语》里头它有五条,顶少它有三条绝对肯定是推算的。
 
4
 
最后采纳1046作为武王克商年,大概和陕西也有关,有个刘次沅,陕西天文台的。他跟我关系也很好,搞过“天再旦”也搞过“武王克商”。
现在,为什么扯这么老半天,就是当时这个逨鼎出来以后,恐怕西周这个年代更困难,1046更困难。因为西周年代,我们夏商周的年代离我们最近的年代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841往前,我们都搞不清,那么武王克商年这个地方都差了20年,那么再往上就更不用谈了,夏就更远了。
我本人倾向西周的初年在1027年前后,我也不好讲1027年了,因为尽管有文献记载,但文献也因为是战国的,当时也不一定,当时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公元多少多少年不会错,当时并没有这个延续纪年的方法。
过去的纪年都靠这个王当了32年,他干了48年,下面他干了好比15年,一年年这样加,这些年互相加会有些出入,因为人去世不会正好在12月31号,好比我死了,第二天他登基,我可能在1月2号死掉的,他1月3号登基,这一年算我还是算他,这个问题很多,有的是重叠,有的是这一年算我,第二年算你,还有一个说法,我死了三年,他要给我守孝三年,然后才能继位。所以我也不认为是1027一定是准确的,但是应该说八九不离十,应该说这个数是比较接近。
武王克商我倾向在公元前1027年前后,那么武王上面的殷商,我认为在1520左右,有误差,……
到了我讲的商代的初年,1520,我认为大概正负20、30年都不差。夏的初年在1900,可能有正负50年的误差。40—50年吧,有可能它在历法方面,有时在……这都是有可能。但是比目前选用的年数,或历史过去的记载,我认为是更合一些,我有充分的论证,如果今天再讲就更长了。我是用一个概率统计的方法去论证,都把我们中国从有纪年以来的,所有的王、公,过去春秋战国很多诸侯年表,六国年表,当时很多诸侯,800诸侯,有些都有记年,这些王、帝、公,把他们在位的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和跟这个有关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我觉得用这样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我觉得这是个双方科学的促进,所以从这样讲,我,还有王占奎,还有不少的人,北京,还有朱凤瀚、刘雨,等等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可靠,《竹书纪年》这个可靠。……
从这个角度谈,都希望能够给出西周年代比较准的,西周年代准了,往上就好办,因为西周年代都差别太大,我举例子,西周年代都差50年,过去,西周年代差不多100年,1022年到1018年,讲武王克商,100年,甚至还多了一些,到现在还有人在这样用,这一点,断代工程能经得起考验的,我认为武王克商的年代是一零零几到一零四几之间,这个范围。我相信是经得起考验的,因此早于一零四几,不必考虑,可是今天不少学者,还坚持1122,11多少,这个是学术观点,这又不是政治,这个大家完全可以有不同观点。但是学术也有一个客观世界,也有是非曲直吧,周武王克商以前的事可能大家都不信,但总会有大量的材料,越来越逼近历史真实的情况。
 
5
 
这次眉县的这27件高纪年铭文铜鼎的出土,对西周年代的解决,应该说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一开始,李先生和我这样讨论,大家觉得还是宣王可能性比较大吧。你看,对这年代的讨论,现在两个铜器,42年来鼎,我叫逨鼎,别人还不一定叫逨鼎。42年和43年逨鼎,这么两个高年份出土,过去还从来没有过,这个年份只有可能是宣王,厉王不会,穆王太早了,穆王有没有47年,现在看来都有问题,有历史记载的书上是宣王和平王,厉王结束只有37年,可是后来又把共和14年加在一起,他就算有51年。
所以第一点,这个逨鼎应该是宣王,是不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由于和大量研究统计的专家的不一样,我们中国出土许多,尤其你们省出土大量有铭文的铜器,现在有这纪年,历法要素四个条件,年、月、月相、日,日就是干支了,有这四件,现在加起来将近70多个铜器,当然了,70个器,分别配在西周的这么多王,实际上不是平均分配,实际上中后期的多,从龚王、懿王,尤其是厉、宣,这两个王时间又长又晚,大部分在这里。由于出土这么多铜器,这么多年代,历法记载的,所以有很多铜器专家,最有名的你们应该知道,国内的马承源,大权威,……马先生是个铜器权威,刘起釪也是铜器权威,我们不讲别的,他们都是道道底底的考古学家、铜器专家,再老的,日本有个白川静,这是有名的专门研究铜器的,有本专著《金文通释》,几十册,后来大概合钉有五六册,像早一点的,郭老,董作宾,……、唐兰,等等,能举出十几位研究铜器的专家。
研究铜器的目的不是纯粹研究铜器,主要是研究西周的年代,研究铜器年代,每个学者都得出一套西周的年表,和目前得到的,不要讲我讲的一套了,包括和断代工程的这一套,也有距离,一般铜器的西周年表有个特色,都把西周拉得比较长,一般都在100好年,112几也有,马承源1105年大概是,刘起釪原先是1075,后来改成1070,白川静是1084,这么十几位专家,的确都是专家,得到的西周年表都比较长。
…………逨鼎出来,包括马先生,马先生发表文章,虽然看来是宣王器,但是还有很多问题不能解释,也不能排除是厉王器的可能性,大概是这话。李学勤先生、朱凤瀚先生,裘锡圭先生,这些都绝对不可以是厉王,肯定是宣王,
……我都给他们提了一个方案,就是把宣王的纪年、《史记》的纪年往后移一年,两个器都合,实际情况,这个一年,虽然是,实际上,别的先生也早就提过,共和几年,都有并起来,还是往后移一年的问题,事实上,平王东迁这一年,也存在有一年的问题,实际上这个一年根本不是个问题,有专门研究《史记》年表考证的学者,过去《史记》他把厉王以前,他也不晓得,没有记载,厉王以后就是宣王以后,尤其东周的年表,实际《史记》的记载有大量错一年,错两年的情况,有的往前错,有的往后错,这种事屡见不鲜,绝对不在100条以下,这么个情况。
 
6
 
所以宣王记年后移一年,这个事应该是绝对不在话下,应该是允许的。但是更关键的是,如果这两条都不合宣王,这一点我在文章(指《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1期上)上有,两条都不合倒难得了,因为事实上我们给的月相幅度,半个月,1/2的几率,大家想一想,两个都是1/2不对,这种可能性是很小。事实上,我们所有的都排了,两条都不合的可能性还不多,比较难得。尽管一条不合,解决的办法,要改字,把既生霸改成既死霸,或者怎么样,把干支改一个字都行,这一点大家都统一了,但是,如果要改,那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了。你不合你的体系,你都改,不合他的体系,他改,那么这个问题就永远不要解决了,对不对?
实质情况,我们也不排除金文上有可能有错字,但是有错字没错字,不是你个人随心所欲,不合你的体系,你就改,除非你有确凿的证据,的确我们有这种证据,能证明铭文里面有错字漏字,但是绝对不能随意改。一旦发现铭文里头的东西和你的不合,首先检查你的体系有没有问题。所以提出来两个都不合,或改字,这都否定了。
但是你也不能都讲这两个都对,所以也没有办法,他非说你错,这也没有办法。但是还是有一条是有力的,后来我又把它论证了,就是现在的寰盘,28年寰盘,过去把它放在厉王,现在由于这个逨鼎出现,42年43年,如果厉王真的有37年,再加上14年共和,到了宣王的42年43年逨鼎,他还在位,我们讲以我这样的年龄,65岁退休,也只工作了40年,从大学毕业工作,没有离开这个单位,我一直干了47年,我想想,48年,反正干了40几年,放在古人,皇帝可以3岁登基,溥仪,6岁登基是康熙,举这个例子,康熙当了61年,但是大臣呢,几岁的小孩去当吗,不可能,再加上你一老迈,早叫你回家抱孩子了,……,所以不可能,
共和应该是单独纪年,厉王不可能有37年,你想厉王宣王加在一起,97年,我们历史上还没有两个王加起来这么长的,父子两代的王有这么长的。
也许厉王37年就包含了共和的14年,这都有可能,但是如果完全把这14年加到他37年里,也不行,宣王现在基本卡死了。下面就是厉王,厉王现在有两个纪年,我自己的感觉,厉王本人37年不可信,厉王整个的到宣王,加共和也好,不加共和也好,达到37年恐怕到他的顶头了,但是现在看来,37年他达不到,
逨鼎100%的肯定是宣王,任何人也不要再争论了,这个都是诡辩。
两个都错了,或者逨鼎寰盘还在那个,简单讲都站不住脚。
这个情况下,如果说一个逨鼎,42年是宣王的证据,这叫……,不可信或者怎么样,那么逨鼎也符合宣王往后推一年的历谱,那么这有两个证据,不应该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认为,那都包括朱先生、李先生、裘先生,等等很多人,这个应该是能够站住脚的。如果说这个观点站不住脚,那么宣王的年代卡住以后,我们都可以把出土的这么多纪年的铜器,重新排排,原本所有,包括断代工程的专家,把放在厉王时期的铜器,都应该放在宣王,过去好多学者都认为厉王年代很长,但是现在看不可能长,37年都没有,说真实话,厉王前面的这些器都要移位,按照这个路子来排,我们认为西周的年代,包括武王的年代都可以靠实,至于是不是唯一,前面一些王,成康昭穆,共懿孝夷,我们不敢讲死,因为铜器还不够多,主要还是在宣王和厉王这里,所以说眉县这27件,价值非常高啊,道理就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