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鸡大唐秦王陵乐伎组雕蠡测

(2007-05-17 11:20:41)
标签:

戏曲文物

五代史伶官

后唐庄宗

大唐秦王陵

分类: 荒腔走板
宝鸡大唐秦王陵,大概是03年完成考古发掘,在当时的遗址上就设计建筑了博物馆。那一阵子,虽常出没于宝鸡,却没有去看,实在是辜负了宏斌局长的美意。这次的纪录片会后,我提议去那里看。去时匆忙,没有带相机,只好等军虎的照片传过来,在这里补记一则。我的惊奇的发现是,那里居然有陕西地区较为少见的乐伎组雕,但我以为它可能和戏曲有关。

直至今日,大唐秦王陵的考古报告还没有正式出版,但其发掘组组长刘军社先生的一本个人专著已经刊行,虽则是介绍性的,对发掘部分介绍不甚详尽,加之这组浮雕的照片我自己又没有详尽的拍照,因此这里的文字,仅仅是蠡测。

http://blog.voc.com.cn/uploadnew/2007-04-11/1176291157_3157.JPG

这就是那组砖浮雕,在后甬道即最近墓室的门口两廊壁上。这是一座夫妇合葬墓,本图为夫人墓道里的。(除特别说明,文中图片均为李军虎摄影)在秦王李茂贞的墓道中,这一位置上还有。只是没有拍到,但我奇怪的是,刘军社先生的书里也没有介绍,他只提到“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的这两组。

http://blog.voc.com.cn/uploadnew/2007-04-11/1176291663_3157.JPG

这张照片还是拍的这里,砖已残,据说是被盗墓者敲掉的,因为在夫人墓室正中,有一个盗洞,大概盗贼进来后,以为这些砖的后面还会隐藏什么,所以就砸了一角。这盗洞是历史上的盗洞,据他们介绍,应该在宋代。图中绿斑点为草苔,因为长年在潮湿的地下,所以这组砖雕上的水苔爬满人物的四周。

既距离正室最近,古人视死如生,或许这个砖雕还反映的是戏曲史上普遍的“家乐班”情况。宋代陈旸《乐书》里说过:“王侯将相歌妓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这也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这位比丈夫晚死多年的夫人(到了后晋了),其墓室里还陪葬了自己生前所使用的两口大铁锅,那么,活人是无法殉葬的,她把他们刻画在墓室的甬道两壁,大概是“无尽的享乐”啊!

http://blog.voc.com.cn/uploadnew/2007-04-11/1176292252_3157.JPG

这是李茂贞墓道中的壁画,属于复制。很显然,是胡人乐舞场面。墓葬的主人秦王李茂贞夫妇,是唐末乱世在关中一带崛起的强大势力,作为凤翔藩镇,拥兵自重,左右着没落的唐王朝。他本姓宋,是一介草民,起于行伍,兴于乱世。他的“李”姓亦是唐王朝所赐,不是皇室之人,却封为王族,因剿杀黄巢义军,曾举兵几度攻略长安,一心而拥戴李唐。到五代时分,他又成为后唐重臣,仍以秦王身份,威镇关中——那时的都城已挪至洛阳了。而我要联想的事,和这个后唐庄宗李存勖依然有关,正是由于惊奇的在这里看见了这一组组乐伎组雕。

http://blog.voc.com.cn/uploadnew/2007-04-11/1176295597_3157.JPG

选自《大唐秦王陵网站》,像素较低,待日后去了再补拍。这组图位于李茂贞墓室前的甬道两壁。

这组浮雕位于李茂贞墓道甬道的东西两壁,属于重彩伎乐砖雕,手法是高浮雕,技术细腻,较以前的发现要生动,不愧出自王族之墓。值得一说的是,在此类发现中,这一墓葬的乐伎组雕时代是比较早的。以前有关发现,充斥于汴洛之间及山西中南部,时代也多为宋金,而这个显然要早的多,是五代时期。图中最右端的是一个舞者,似乎表现的内容是唐大曲,但其实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向“戏”的那一端演进。它把乐队的次序突出了,乐器亦有了增减,因此我说,这里肯定是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乐器计有拍板、琵琶、正鼓、毛员鼓、鸡篓鼓、大鼓、羯鼓、磬、笙、笛子、箫等。

后唐庄宗常常躬践排场,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优伶皇帝。欧阳修《五代史》专列“伶官传”一项,可见优戏之盛。书上亦说“唐主(指李存勖)幼善音律,好优伶之戏,或时自付粉墨,与伶人共舞于庭……”(《五代史平话·唐话》),这是野史,而正史的《新五代史·庄宗本纪》中也有一则记载,都和演戏有关,“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笑话一样,但是有一个信息,那就是已有了一定的情节,那么,这就离戏曲和近了。虽然还没有更多的材料证实戏曲会在宋以前出现,但通过李茂贞墓的浮雕,五代绝对有了初步的“准戏曲”。还有一则故事,那就是“李天下”,因为优人沉湎于剧情之中,而抽打皇上一巴掌,反得到庄宗的厚赐,从中可见宫中对戏曲演出的热爱。

因之,作为王室成员的李茂贞及其夫人,自然对戏曲活动热衷。在文献上似乎还没有考察出这位武人喜爱戏曲乐舞的具体记载,但仅从墓室甬道中的这幅乐伎组雕,亦可见一斑,亦可见其与舞蹈有了一定的不同。五代时期,天下大乱,乐人亦被四散打乱,从关中往四川,凤翔府是一重要通道。无独有偶,在四川广元地区,亦发现了类似的墓葬,如蜀王建墓的石刻,棺椁基座的浮雕也是表现一个庞大的宴乐乐队(见杨有润《王建墓石刻》——《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3期)。为什么要引此材料?因为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有关“唐昭宗劫迁,百官荡析,有琵琶石遝者……乱后入蜀……”,那是黄巢乱城,皇帝再度逃入四川的时候,李茂贞就曾经护过驾。因此,有关乐工大量入川,后来北宋朝对四川乐工、优伶的称颂,直接称道的就是他们在“杂戏”演出中的表现。显然,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以我的观察,这组浮雕,正透露了有关戏曲演进的一个信息,尤其是被人常常不齿于说的陕西地区,因为在我们这里,类似的墓葬太少,有此类题材的画就更少,没有物证,戏曲的演进在陕西是连缀不起来的。另一例是1992年陕西彬县五代冯晖墓的乐舞砖雕,大致同一内容。

http://blog.voc.com.cn/uploadnew/2007-04-11/1176299961_small_3157.JPG

以上两组俑是墓道两壁小龛中的摆设,一个乐舞演出场景,下图还有跳舞者。仔细观察,这里的乐器和浮雕上的乐器是有区别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