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腔:陕西华阴新名片(1)

(2006-06-30 20:14:00)
分类: 散文随笔

老腔:陕西华阴新名片(1)

《中国文化报》在6月27日刊登一篇特稿:《老腔:陕西华阴新名片》,作者为张跣、吕天璐,读后令我大为感动。转录如次,不过,所引图片均来自他们,恕非侵权。

 

      对于从陕西华阴走出来的老陕们来说,华山一直是他们最体面的名片。毕竟,知道华山的人太多太多,而知道华阴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随着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在首都剧场的热演,剧中奔放激越、气吞山河的老腔艺术以其原始质朴的艺术张力震撼了北京观众。“没有老腔就做不出史诗感”,这不仅是导演林兆华的肺腑之言,也是每一个看过该剧的观众普遍的切身感受。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品种,老腔和华山一样,正在成为华阴人的身份象征,成为这个城市的新名片。
    然而,有多少人曾经想到,老腔这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正面临传承乏人的困难局面,它的生死命运几乎全部和舞台上这十几个浑身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农民艺人捆绑在一起?
 
靳之林:“老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老腔,是源于华阴的地方皮影小戏,俗称“老腔影子”。传说其历史已有2000多年,其传唱也只限于华山脚下的几个相邻县域。老腔一反中国艺术温柔敦厚的面目,呈现出奔放而强悍的艺术风格: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二是演出中时常出现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称为“满台吼”;三是在双方对打及紧要时刻,用檀板(类似于惊堂木)击板伴奏,以增强气氛。当地人们形象地说:“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2004年,金庸先生登临西岳华山,在观看老腔皮影戏后,不禁兴奋题词:“喜观老腔皮影戏,精彩无比,叹为观止。”
  和陕西地区的秦腔、弦板腔、碗碗腔等其他板腔体剧种相比,老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原生态。老腔的语言性很强,声腔紧紧依附和模拟着字声,经常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呈现出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老腔在每句唱腔旋律中都有一个三拍的乐节形式,结构于句末处,这在全国剧种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无论是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的封闭性、剧种的独存性、风格的张扬性等方面,老腔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资深民间文化专家靳之林称之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党安华:“最大问题是后继无人”
 
  党安华是华阴老腔艺术团的导演,也是话剧《白鹿原》中老腔部分的艺术指导。编导出身的党安华现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老腔艺术后继无人。 
  在北京人艺排练现场,党安华对记者说,原生故土、固守一隅的老腔目前只能艰难存活于华阴一地。在老腔皮影的鼎盛时期,泉店村一个村里几百口人,有十几个戏班,而如今,能演唱老腔皮影戏的不过10余人。在现在的班子里,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尽管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在培养新人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老腔戏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些来京的老腔艺人执著而质朴,是一群非常可爱的人。年龄最大的王振中,已有72岁,因为眼睛不好,在每一次的排练中,都非常认真,好几次摔倒在台上,但他没有一丝怨言,依然十分投入地排练。 
  不过,令党安华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尝试了各种办法,终于说服老腔艺术团里张喜民的孙子,答应跟爷爷学习老腔唱腔,两年多来,孩子进步很大,这让他看到了老腔的一丝希望。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