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倪晓南:《汉末党锢之谜》的诗性读解

(2013-11-06 23:52:03)
标签:

李劼历史小说

汉末党锢

神话

诗性

文化

博主按语:在此与众分享倪晓南评论《汉末党锢之谜》一文,与此前青铜的评论,相映成趣。

梦是私人的神话,神话则是一个民族公开的梦。《汉末党锢之谜》发端于女娲与血河的神话,结束在半梦半醒的山巅。对党锢之祸这样一个历史上真实而悲怆的事件,本书采用一种诗性的结构:将虚构的文学人物和有案可查的历史人物交错书写,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封锁于生活、死亡、埋葬与再生的"神秘的超时间"循环里。藉此,李劼老师摒弃了克罗齐口中枯干而外在的编年史,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历史内在经验的心灵地图。这张地图,既是神话的,又是真实的。

 

李师曾言:历史是具有全息性的;在我看来,历史的韵律仿若赋格:在同一简单而有特性的主题上,以不同声部、不同调式、不同速度,甚至有时是上下颠倒或从后往前地进行演奏,但当然,不会是卡农那样严格的轮唱形式。具体而言,汉末这场文化人的惨案,作为以儒治国乌托邦的血祭,在戊戌变法时又进行了一次,此间之苍凉与深邃,让人不得不想起传道书里那句著名的话:太阳之下,没有新事。

 

李师又曾言:我的许多想法,都是与我的表达融为一体的。具体到《汉末党锢之谜》这部作品,我的体会是,有关历史全息性的讯息,恰恰是,也只能是,经由个体、偶在人物的某种赋格回环和类转生,来实现其表达。读者透过对赋格变调的种种体会,或可对作者参差手法的悲悯关照,有所证悟。

 

这样一部具有舞蹈性的史诗小说的品鉴,诗性乃把握其内涵的钥匙。任何缺乏诗性的言说、分析与批评,都将错失这部小说的精髓,达不到它的审美标高。立意是诗的魂魄,意象是诗的体质。阖上书本的我,情不自禁地想用一首现代诗为纲,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理解和感受。在书的结尾处,木香由丞公公引领,上山追寻雪儿。本诗即采取木香的视角。诗中叠起的大自然意象,无论动物或者山川、河流,都是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的,它们自然而然,构成了作品主要人物的精神符号。

 

木香之歌

 

我沿着五指山的路往前走

 

彼时仿若有梦

 

寻觅着鹘没的山之一发

 

我不曾畏惧仙人掌的形状

 

不曾畏惧禽兽啼叫的声音

 

孜孜追寻着星星的方向:

 

雪儿,雪儿

 

怔怔地默数日与夜的脚步

 

遥遥的行云卷舒漂流

 

在玉珮的幽蓝之间

 

穿过宇宙梭巡分割的光阴

 

月光的深静里

 

苍狗在吠

 

如同号角的呜咽

 

或钟声的悲鸣:

 

雪儿,雪儿

 

在狗的目光中寻觅到熟悉

 

一片淡墨的寒林

 

寒林掩映一虎,孤独地行过山洞

 

缓缓地,蹲踞,低吟

 

好似为浮云的舒卷所惊:

 

雪儿,雪儿

 

空中一声长鸣

 

一只苍鹰迎着千万支震撼的金阳

 

劲翻二六 机连体轻

 

两翼健壮地张开

 

在眩目的日影中 扬长相击

 

他长望得如此决绝悲壮

 

倏忽停落 屹立

 

屈曲的双手紧握危崖

 

双眼疾速、锐利

 

凝视如与星辰对话:

 

雪儿,雪儿

 

危崖瞬间变成了水涯

 

飞瀑的无限层次

 

如彩虹般沛然交叠

 

泽中亦有惊雷

 

雷霆轰然破空:

 

雪儿,雪儿

 

破碎的水点化为通天大河

 

被一片晚天染了颜色

 

从来没有一股血

 

奔流过处 如此澎湃却又如此清洁

 

水族朗声欢跃着:

 

血儿,血儿

 

倘若透明的灵魂归来与我同在

 

山洞里那束柔和的光

 

将拥抱我 亲吻我 融化我

 

苍鹰

 

李师的小说有个特点:不论早期的《丽娃河》、《爱似米兰》,后来的三大历史小说,还是近年的上海故事三部曲,不论采取第几人称进行叙事,其间都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意志”的身影,以“我”之眼进行观照,强力把握着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向度。

 

《汉末党锢之谜》虽着力塑造三个奇女子:荀珂、太后与木香,亦悲悯地描画着孙寿、苏瑾、王婕、田妃、窦太后等等女性形象,并试图基于女人的视角,反观这段忽视女性的历史,但小说最核心的意象,仍是代表李膺的苍鹰。其他诸人物,都只是在这只苍鹰孤独身影后的赋格变调,而已。杨绛曾在《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写道,钱锺书可以说,方鸿渐,就是我。我想,李师或许也可以说,李膺,就是我。当然还有许多男女小孩角色都可说是李劼老师,不光是李膺一个。

 

李膺这个人,就好比李劼老师的一副对联: 持浪子心态居庙堂之高,以王者气度处江湖之远。

 

“鹰是孤独的,而不是成群饲养的家禽。”李膺虽身为汉末清流人物的领袖,他的行事与思想,却始终有一种和党人的疏离感。出场时,他对帮李固杜乔恢复名誉,就抱有温和的态度,与激烈的党人们不相协调。这使我想起李师另一部小说《星河流转》里的一句话:我在心底里对群众运动是非常保留的。李膺遭贬后却不肯回京回朝,对陈蕃的看法持保留意见,却又不意言说,最后遇难却安之若素,不肯逃亡。

 

可以说,李膺虽忝列儒生,思想却更近佛,近老庄:“听其自然吧。人不能总让朝廷安排过来,安排过去。要不,还怎么像庄子那样逍遥自在呢?”“庄周梦蝶,说的不就是无我么?”“也就是无寿无相,无生死。”“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如何治理国家,跟浮屠说的如何料理人生,意思很相近。”

 

李膺其实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儒家学说和当年由周公奠定的专制体制之间既互相谋合又互相冲突的吊诡,明白政治乃是一种制度性的操作和运行机制,而不是道德攀比和道德标榜。因此,就有了他和陈蕃关于孟子言义的一番争论,并通过李膺的赋格变奏,荀珂之口,加以详细阐释:“国事并非义举。万事临头,当然是利害得失在前。假如国君之间老是谈义,那臣民们怎么办?臣民们当然指望自己的国君为他们谋利,而不是整日价空谈道义。”

 

在李膺的淡然、逍遥、清醒与疏离之中,还带有一种悲观主义的基底,这和李劼老师也是声气相通的:荒地撒种,沙漠栽树。

 

“要做儒生,就不能列于朝廷从政。要入朝从政,就绝对不能做儒生!”一种先天的倔傲之姿,李膺即是默然而永恒的睥睨。晋初孙楚《鹰赋》有云:“雄姿邈世,逸气横生。”

 

值得一提的是,鹰这个意象,在李师的《美国风景》中,得到更深入的阐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关苍鹰的赋格变奏:荀珂;陈藩,太后;雪儿,木香

 

荀珂与李膺,虽一男一女,实乃异体同构。荀珂的思想,始终与李膺遥相呼应:起初,是借着荀珂父之口,表达荀珂对孔子的质疑:“其实子不语者,何止是怪力乱神。花草树木,江河山川,日月星空,乃至人自身的生命堂奥,孔子何尝提及过?……她听得津津有味。”并以“李膺离我最近”一语,打下伏笔;在小说中的初见面,是在李膺与陈藩等的不快争论之后,荀珂只一个笑吟吟的致意,“妾身娘家五弟荀爽,让妾身代为向大人问好。”有如一缕春日的晨曦,明媚、含蓄,而意趣丰富;及至荀珂仙去,只留下一张字条,作者又通过李膺之妻王婕的忧虑,再次向读者传递这层相似:“她觉得有朝一日,李膺没准也会这么突然离去。她甚至觉得这本来是应该发生在李膺身上的事情,不知怎么,让荀珂做在了头里。”在二人最终的归宿也形成一种暗示性的对应:李膺被烧成骨灰,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地升向天空;荀珂从山崖上纵身跳下,化作一道雪白的飞瀑,轻纱一般从绝壁挂落下来。

 

陈蕃和太后,一明一暗,一刚一柔,形变出李膺的两种参差对照,彷佛日头下他或长或短的不同投影。陈藩至刚,“不畏强御”“阳刚有余而阴柔不足”,木讷而朴素地守着儒家的信仰;太后至柔,“一阵柔软极了的温馨”,“她对儒家的信仰要冷静多了……深深体会到,总得让人们恪守什么,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即便没有儒家,也得杜撰一个。” “我喜欢听孔子论礼,同时呢,启用管仲为相。”仅只灵活而内敛地秉持儒术之道。颇可玩味的是,在这一对比之间,二者却恰恰因为互依互补,形成了某种磐石般的宝爱与忠贞。陈藩“每次朝觐太后,都像是去朝圣一般的恭恭敬敬。”“视太后为他们的保护神。”而太后对待陈藩:“有种的男人,护着点也是应该的。”“他是个大孩子。”“……太后的手……柔柔地飘落在陈藩头上……”作者安排二者之间这样微妙的关系,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味深长。至于太后与荀珂之间的欣赏与相通,我以为,恰是基于二者皆为柔美的女性,且思想与李膺有某种接近的对应。若是拿颜色来作比,陈藩与太后,好比葱绿配桃红;荀珂与太后,则好比金红配桃红。

 

木香与雪儿,两个文学虚构人物,似乎代表着人的种子佛性。一为至善,一为至智。此等善并非世俗所言之友善,亲善;一如此等智也非世俗眼中之智商,智能。他们所代表的,乃是老子强调回归婴儿时,未曾染尘的慧根和善根。因此,雪儿虽然不太会说话,却可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未来;木香虽从不参与宫廷的利害争斗,却在党锢之祸的大变乱中受到福佑。

 

猛虎与狼狗

 

猛虎是孙寿,狼狗乃梁冀。这两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不可作善恶是非的黑白判断,也形成一种对观:孙寿的泼辣与凶猛,正与她的倔强相适,而梁冀的贪婪与多情,底色却是忠诚的。他们的心有灵犀,是最后的高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却并不完美的孙寿,其在精神上对荀珂、对种子佛性的亲近与爱慕,通过猛虎在雪儿面前如猫咪一样乖顺的图景,得到隐喻,得到揭示。

 

死观念:浮屠;恒河之沙

 

至于荀淑所述,孔子忽视的生命之堂奥,作者却在试言——通过对生死观的具体展开:“生死之间,只相隔一层薄纸而已。”

 

往复提起“浮屠”,也就是佛陀,世尊,是解析死之奥秘的一条道路。然,书中的人都只是在不断地追问,浮屠是什么? 从始至终,作者含含糊糊给出的解答,并非“浮屠是什么”这样肯定的答案,却更近乎于“浮屠不是什么”——但笔者相信,这样的否定式解答,比肯定式的描述,更具意义:“‘浮屠。’孩子(雪儿)再次重复道。她(木香)不吭声了。她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

 

“‘你弄明白浮屠的意思了么?’太后有气无力的问道。……‘好像是一个人的名字。’”

 

“‘元礼兄,’郭泰郑重其事地告诉李膺,‘以小弟之见,那些天竺僧人所讲浮屠,倒是大有深意在其中。’”

 

“李膺笑笑说,‘浮屠原来也是个述而不作的人。’”

 

李劼老师曾经说过,《金刚经》有着无言的意蕴。如他建议,笔者在不求甚解的诵经过程里,的确获得了一种“浩瀚的宁静”。

 

“《金刚经》的意趣则在于,让人发现周遭的一切,都在转瞬即逝之中。水在流,云在飘,空气在走动。生命,也就因为感悟到了万事皆空,而被骤然激活。由此可见,由色而空,不是由生而死,而是由死而生。空灵,才是生命的真谛。”

 

正因为“由死而生”,在此,我愿尝试谈论《汉末党锢之谜》中的死观念:太后从天竺僧的讲述里,听来四个字:恒河沙数,这个词是太后对生之执著引来的悲伤中,顿悟到的敲打,它使她轻盈平静。

 

生观念:女娲,金光

 

《汉末党锢之谜》里的生观念或创造观念,其实与复归本性的思想,紧密相连。在结构上,本书开篇中所描摹的创生,与结末寻找的回归自性,也形成完美的呼应。

 

引子里的人头蛇身的女娲,处于创造的状态,“夕阳照在女人的脸上,一半是痛苦,一半是欢乐”。这创造里,不得不带着血的浓烈与汹涌,然而这血,却如我这篇读后感提纲诗中的形容——澎湃而又清洁。因此,我让木香呼唤着血儿。

 

太后对荀珂感慨:“女娲……就是一个,女人。只有女人才可能是女娲。女娲是最初的一个女人,也是最后的一个女人。” 女性引领创造,正如女人对生命的引导,是“生命之堂奥”的另一面。我们可以说,周公建制的尊尊亲亲男女有别,周易有关乾坤二卦的定位,在女娲创造这样真实而充满生机的神话面前,失去了力量,突然变得呆笨而苍白。

 

生即创造,寻找自性。在全篇的尾声里,种子佛性中象征至善的木香,拼命呼求着象征至智的雪儿——突然想到作者前几天所翻译的一部电影名字:《雪色本白》—— 如老子所强调,复归婴儿的状态。木香最终走入了山洞,“山洞就像胸中跳动着的心脏一样。”“她弄不清楚,究竟是山洞,还是她自己的内心深处,被一团金光照耀着。”如果你还记得,那只猛虎孙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这样让自己朝内心深处走去,变得超然而宁静,实现了她的涅槃。

 

最后,我愿再次用拙作那首大纲的诗,作为本读后感的结语,并时时自省。

 

“倘若透明的灵魂归来与我同在

山洞里那束柔和的光

将拥抱我 亲吻我 融化我”

 

 

0一三年九月十四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