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新片《姜戈》观感
(2013-09-12 07:28:34)
标签:
模仿西部片元素昆汀姜戈文化 |
博主按语:应网友要求,刚才看了昆汀塔仑提诺的《姜戈》。果然不出所料,除了一如既往的小聪明,并无多少创意。这里随手写下几段文字,在此与众分享。
《姜戈》是一部靠几个大牌演员撑出来的成功商业片。该片要是拍摄在五十年前,是具有挑战性的经典。然而在黑人成为美国总统的时代,不说媚俗至少是顺应潮流,政治正确。情节编造尚可(这可能是昆汀获编剧奖的原因),美学上了无新意可言。结局太好莱坞了。同样源自西部片,黑泽明50年代的《七武士》别出心裁,更上一层楼,2012年的《姜戈》只是追尾式的临摹。若要说好看,可能还不如“The Quick and the Dead”,也是由莱昂纳多参演的。
昆汀为了在《姜戈》中让自己尽量深沉一些,刻意使用德国文化元素,诸如尼伯龙根指环,贝多芬音乐之类,还模仿莎剧《哈姆雷特》里的玩弄头盖骨。哈姆雷特拿着头盖骨讲说的是哲学,莱昂纳多把玩着头盖骨表演的是连美国小学生都知道鄙弃的种族歧视。在文化上,昆汀离德国精华、英国传统实在太遥远了。即便是暴力美学,英国人一部《发条橙》就足以让昆汀的努力黯然失色。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理原型,神话人物是一个民族的本真造型。昆汀的无知在于,误以为将一个黑奴少女比作日耳曼神话里的公主既可以取悦美国黑人族群,又可以解构欧洲文化中心话语。殊不知,美国黑人族群并不受用,德国人更加不会以此为然。这就好比将美国牛仔比作刑天既会让美国人感到莫名其妙,又会让中国人觉得好笑。更何况,黑奴少女与日耳曼神话公主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隐喻关联。
昆汀的《姜戈》与周星驰的《功夫》相类似,都是东拼西凑的模仿之作。残酷杀戮配之于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让人想起《沉默的羔羊》里霍布金斯演的一面享受钢琴奏鸣曲一面杀人的场面。骷髅论道抄自《哈姆雷特》。绝地反击的复仇,则是好莱坞电影用滥了的模式。更不用说其中诸多西部牛仔元素,几乎全都可以在无以计数的西部片中找到。就这样了,不想再多说什么。
昆汀电影受到大陆诸多知识分子的热捧,再度证明了这些人在审美上的半文盲状态。大凡欧美左翼的文学、学术、艺术,总能在大陆获得市场。从八十年代的萨特到 九十年代的德里达。在电影上也一样。以前是奥列弗斯通,现在又是昆汀这部东拼西抄的姜戈。说浅薄都是抬举。只能说,娱乐性很强,看着玩儿不会累。
二0一三年九月十一日于纽约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