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清谈,与众闲聊
(2009-03-29 00:07:41)
标签:
管锥编读书写史思想学问文化 |
在被人称之为长篇小说荒年的2008年,有幸一口气完成最重要的两部长篇,《上海往事》和《星河流转》。遗憾的只是,无法在博客上与大家分享全部内容。只能择章以示。既有网路审查问题,又有出版上的理由。
从虚构的小说世界里一出来,马上就买了钱钟书的《管锥编》,然后又请人搜集到了钱氏其它论著的电子版。打鬼借助钟馗。既意味着认真拜读,又有准备彻底清扫中国文化的奥吉斯特牛圈之意。
可惜钱老先生已经作古。
阅读钱氏学问,实在是一种享受。此中乐趣远远超过三十年前的阅读《论文学是人学》。此钱不是那钱。钱谷融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上的根底,与钱钟书堪比伯仲。但要说到著书立说,钱钟书的优势远不啻在于博闻强记,也不啻在于笔耕勤勉。嗟叹相去甚远之际,忍不住要感叹一声:贵族和平民,于此见分晓。世家子弟的童子功,确实不是吃素的。
有人说我论钱钟书的文章有先入之见。不是没有道理。这先入之见当中,既受施蛰存先生的影响,也反感于世人对钱老先生不知就里的高歌猛进。在施蛰存那代学人,学问不是问题。于是,人格上的修为,成了彼此见分晓的界别。钱钟书巧妙躲过的人生厄运,施蛰存几乎全都轮到了。钱施二位,同样的崇尚老庄法门,但钱钟书从中汲取的是生存智慧,施蛰存最后修成的是独立不羁的风骨和在名利上相应而成的淡泊。
中国人喜欢烧香磕头,即便释氏东来,在中国大地上的信众,也以净土宗为最。禅宗需要修为和悟性,唯识宗需要有学问。于是,净土宗无疑成了最为方便的方便法门。在对钱钟书的膜拜当中,也有同样的问题。知道钱氏学问了不得的很多,但真正明白钱氏学问个中堂奥的,似乎为数寥寥。
此钱不是那钱。钱钟书绝对不是钱穆。钱钟书不以仲尼为意,不以儒家为学。在我看来,这是钱氏著述最为令人赏心悦目之处。
《管锥编》时有令人莞尔之处,但一直读到论说《左传正义》的《杜预序》一节,方才让人眼睛一亮。所谓春秋笔法,骨子里跳不出小说家言的秉性。“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如此云云。
钱氏没有说出的结论是,历史被诉诸笔端,难免被虚构的命运。钱氏在这段论述中引了黑格尔和另一十九世纪论家的言说。其实,这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历史学家,差不多已经成为共识。
钱钟书的著述,仅止于学问,从不作思想者的天马行空。这是其长,也是其短。对孔丘修史的怀疑,仅止于真实性,仅止于“较之左氏之记载,《春秋》洵为断烂朝报”,仅止于《经》之于《传》,尤类今世报纸新闻标题之于报道,……苟曰能之,亦姑妄言之而妄听之;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
唯有将这样的修史方式对照于其他民族的历史叙事,才能发现其中的鄙陋。一个民族的历史被诉诸什么样的讲说,往往决定了这个民族将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中国人的不幸,与孔丘选择这样的历史叙说,脱不开干系。
在钱钟书悄然止步的地方,不得不开始思想应有的飞翔。
读钱钟书学问,需要宁静的心境,广博的阅读。不加思考也是一种享受,就像票友听戏。钱钟书成为神明般的人物,恐怕跟天底下文化票友的过于众多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钱钟书不值得尊敬。钱钟书的著述,是绝对留得下来的。其文化上的生命力,远远超过鲁迅。这也是文化贵族和文化平民的区别所在。平民造反,通常具有爆发力。但时间一长,文化的含金量就会自然而然见分晓。有人说,钱钟书不会把同代人放在眼里。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钱钟书也不把孔丘当回事。钱钟书不能突破的是周文王姬昌。论说《春秋》,钱钟书痛笑不已,从孔仲尼一路笑到刘知己。但讲说《周易》,钱钟书只能低着头,一个劲补缀而已。
钱钟书不是姬昌的克星。驱除姬昌制造的迷雾,需要思想的穿透力。《周易》的诡异,在《金刚经》的光照下,一览无余。钱钟书不具备思想家的根底。
读思想性强的文字,需要一定的生命体悟和人生阅历。年轻人读思想,通常仅止于振奋不已。及至面对生存困境,因为思想引起的激动,会马上让位给生存的谋划。等到辛辛苦苦地适应了生存环境,又会反过来讨厌当初的思想激奋。因为不需要思想,也可以活下去。用思想装饰一下自己,无非是想引起他人的尊重,其中不排除赢得异性的注目。青春期一过,本来是什么样的,就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
读书说容易很容易,一本本读过去,好像一下子全都读懂了。但说不容易,也很不容易。有人读了一辈子的书,依然茫然于书中到底说了些什么。
在下的书文,说易读,很易读。说难懂,很难懂。读者当中出现走火入魔者,并不奇怪。鲁迅说过他的文字有毒,我的文字也一样。批判性的文字,通常都是双刃的。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只能关照读者,多多保重。
相比之下,钱钟书的文字,毒素不重。最多不过是洋洋自得。所以,不少文化票友,读过钱氏,便自觉高人一等,一个个的方鸿渐起来。也因为如此,我通常建议这类朋友,有空读读王国维和陈寅恪。人要有点悲愤,才会走向谦卑。悲悯,是境界,也是修为。这是钱钟书的聪明所难以抵达的。
继续阅读钱钟书,继续如此自言自语。是清谈,也是闲聊。在此与众分享。
200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