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觉得,园林,是我国建筑史上辉煌的一页,园林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则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巅峰。闻名遐迩的颐和园和虽已消失、却永存国人心头的圆明园不消说是建于清代,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也大都是清代时建的。扬州个园,就由清嘉庆年间的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所建。

个园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园林以竹子为主题。也许,是因为园林的主人的名字中的“筠”字,这个字是竹子的借意,很巧妙吧?“月映竹成千个字”,正是个园的特色。也因此,个园里栽种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竹子。 
是初冬一个阴霾的下午,斯旺夕照走近个园,看着翠竹掩映的大门,心中微微一动,想起小时候读过的句子:"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你记得了吧?这里很有点《红楼梦》里潇湘馆的余韵。同时不要忘了,林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盐商对他是不陌生的。那么园主在建园的时候参考潇湘馆的创意就很好理解了。

繁花掩映的居所,黄昏的时候,灯,亮了。灯下的,是否有热热的红泥小火炉?

日暮时分,园主石子铺就的甬道。凝视望去,好像见到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子手握书卷漫步走来,空气中飘着似有似无的花香。

一堵砖墙,一个花窗,隔开住宅与花园。

前面的大屋,是堂堂正正的满堂花梨家具,挂的画幅,却到处可以见到竹子的踪迹。


仔细端详这华丽丽的屋顶,手工非常的精细。

桌子和几,做工异常的精美。这样的手工,已经是昨日黄花了,无处寻觅了。

郑板桥的竹子。


个园设计精巧,有住宅区,庭院区和花园区,一截粉壁,数个园窗。就会起到移步换景的功效。

走到院子里,明白了空气中若隐若现的香气来自何处。

暮色正浓,寒气一阵阵的上来了。

一句旧诗,就在这样的薄暮冥冥中浮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冷,石硬。我,错过了这园子最美丽的时候。

再呆一会,这儿有家宜雨轩。管理人员正准备下班,灯都灭了。也好,就让我在暮色中,静静地寻觅那个喜欢满园翠竹的女儿的痕迹。

宜雨轩,墙壁都是镶嵌着玻璃的木格子。试想,在秋雨潇潇的黄昏,坐着这样的玻璃阁子里,燃一盘沉香,点一支红烛,漫卷诗书,聆听雨声。
我仿佛听见一个女子的声音在低吟:
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
是那样的冰清玉洁的女子,是那样锦口绣心的才情。这样的女子,才配生活在这样处处匠心的园子。她有没有想过外面的世界?一定有过的,但她所想象的外界是这样的:
天尽头,何处有芳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红袖倚楼。她们活动的天地,也就是这样子的了。

壶天自春,遗世独立。
此刻,偶这头21世纪为生计到处疲于奔命的蠢驴,多希望自己能够穿越200年,回到这个庭院,混迹于花枝招展的少女之间,过一段弹弹琴、写写诗的日子。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并且,那样我们这颗驿动的心能安定吗?我们能满足于极目所及,只是这层层屋顶吗?壶天自春,壶天自春啊。

精致的太湖石,默默的诉说着旧日的荣华。而时代的河流已经流淌到新的世纪。
暮色四合,一个时代,在我的眼前渐渐隐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