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friend said that
it was a gloomy weekend's Eve on the IFC.

以上这幅景色大家都不会陌生,东方之珠,香港之夜,构成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最有特色的一幅画面:位于正中的(带个模糊水印)香港汇丰银行大楼是香港腾飞时期的繁荣象征,也是香港起锚走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起航地;左侧煜煜生光、剑指南天的香港中银大厦则见证了中国势力在香港崛起的过程;右面最高的建筑,就是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展示着21世纪的香港的辉煌。
回顾香港过去的三十年,不得不对香港超强的抗压性表示钦服:虽然每隔几年香港就会受到一次金融风暴袭击,但每一次,香港人民总能找到出路,在这寸土尺金的地方又多盖一栋大楼,海皮上的大楼也越建越高,好像是向自己致敬,也成就了这里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

艳阳下的IFC二期,它的身后,IFC一期就像个孩童。这里是全球最有名的摩天大楼群之一,但每当我偷空观赏这些大楼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一个个蜂巢,那些在里面工作的人们,就是那勤劳的蜜蜂,他们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把自己的青春换成一张张的信用卡,把满头的青丝慢慢的熬成白发。一般人总是把这些密集的摩天大楼作为香港繁荣的象征,但其实,没有在里面辛辛勤勤工作的人们,那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水泥建筑而已。
香港岛是我经常到访的地方。每天早晨,地铁呼啸着把人龙从各个地方运到岛上,吐出在各个写字楼的扶梯和电梯上,那些衣着整齐的人们匆匆忙忙的从我身边走过,走进一层层的写字楼;傍晚,又是一群群的人鱼贯而出。而夜幕笼罩的中环大街和金钟一带会人烟稀少,万籁俱寂。曾有过好多个夜晚我走过寂静无人的街道,白天的车水马龙化作了式微的车灯,每每在那样的时刻,我都会问自己,那些白天行色匆匆的人们去了哪里?
这里总会有个地方,会有那么一个地方,让这些蜜蜂透透气的吧?
之前的兰桂坊,就曾是这么个地点;但今时的兰桂坊早就成了寻芳客和游客的落脚点。也曾有朋友告诉我,在IFC的建筑上,有一个很特别的酒吧,那里经常会聚集着就在这些写字楼里工作的蜜蜂们,尤其是周五的晚上。只因我一向来去匆匆,从来没有到过。
这个周末,终于决定在香港过。将近晚上11点的时候,就是传说中的接近子时的时分,偶应一个老友兼老同学之约来到这里。夜色中的IFC大楼恍惚可以登天的玉梯,暗蓝的天幕下,大楼好像象牙雕成的一般,白云也不时凑趣一样飘过。

入口处,水静河飞。

走进大堂,我问值班的保安,Red
吧在哪里?他随手往上一指,说,在天顶上,顺着最高的梯子往上走就到了。在外省人听来,也许是个很有特色的回答,其实,他说的是楼顶而已。

走到最高一层的电梯上,是酱紫滴:

一步迈进天顶平台,胸襟为之一扩:白云飘飘,维多利亚港就展现在眼前。叫人大赞一声: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风景是好景,不过这地儿目前主要的顾客是在这周边的写字楼打工一族放松的地方,游客暂时还是少数。这个地方,拿相机出来是比较煞风景的,因为来这里的人工作了一天都很有点疲惫了,各种姿态都会有一些,他们的脸上写着谢绝打扰。香港人大概是地球上最注重私隐权的,可能是因为在香港太拥挤了,所以他们很重视自己的小空间的自由化,特别是这里工作的精英们。因此,下面的这些照片都是没开闪光灯偷偷拍的,质量就很一般了。


朗月照彻,这样的夜晚,却真的不是良夜也。这个星期,因为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被调低,全球股市震荡,据说全球市值蒸发两万亿,这是被称为黑色一星期的周末。香港虽然身处亚洲,但这里的机构却深深介入到全球金融体系里,这个星期,这里的风平浪静的景色掩盖不了玻璃窗后面的波涛汹涌。
我们中午和一位客户吃午饭时,他挺无奈的说,今天他已经没事干了,一个星期,炒股指期货输掉了八千万,斩仓了结。
今晚在这平台上的,伤心人有多少?

听说,倘若是市道好时,这平台上挤满了人,个个嗨皮,人人兴奋。今晚明显不是这样。


这个酒吧,主要是提供个喝一点的地方,食物其实不怎么样。

今晚有心情看风景的,始终是MM多一些。

下图这个家伙,一开始坐在我们边上,听着我们在说普通话,借故搭讪,他刚从纽约过来,服务于鼎鼎有名的一家投行的香港公司,但当听说我们是搞实业的,立马就不感兴趣了。也许,在这个平台上他们还是对自己的工作的信息更感冒?

看看来买酒的各色人等也是有意思的事。





平台的背面,也有不少人,也许,他们也跟我一样是来看热闹的?

已经是夜里一点,旁边的一期还是灯火通明。互联网的普及,使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是24小时运作。此刻,在大洋的彼岸,美国股市还有这个星期的最后半天行情,大家都不敢掉以轻心吧?

而在离这里不到半小时车程的地方,一个同样是年轻人的盛会也在进行,一支火炬已经被点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