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鲁生
潘鲁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39
  • 关注人气:6,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村落埋藏多少手艺的种子

(2016-01-14 14:41:30)
标签:

传统村落

分类: 说民艺

  传统村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的集体乡愁。三十多年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很多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近10年间90万个自然村消失,农村文化生态遭到致命破坏,村民失去了固有的传统和家乡的归属。绝不能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悲剧重演。所以,城镇化进程中,要守住农村的文化底线,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文化战略问题。
  当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提升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髙度来认识,具体的任务包括修复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促进农村文化资源的转化发展,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实施传统村落整体性综合保护措施,实现农村文化的良性续发展。

http://s4/mw690/001kCZbpzy6YyWZ6aX153&690
2015年6月,与冯骥才、乌丙安在后沟村调研

  具体要对空壳空巢的村落进行内容补济,发掘盘活农村文化资源,激活农村文化的活力,提振农村文化面貌,既要促进传统文化再生,恢复乡规民约,也要鼓励精英文化知识等回归乡村。其中,民俗民艺具有文化凝聚力,传统村落保护要有生活内容,要有传承人。在一些传统村落,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俗信仰,可以自发恢复一些地方性民俗礼节活动,自愿举行宗亲祭祀活动,鼓励恢复本地优秀的乡约民规。比如云南的一些传统村落,家家户户有宗族和随时代更新的“天地国亲师”供奉,是当地老百姓朴素的信仰,也是民间的文化血脉,对于这种文化的凝聚力应当重视和维护。总之,要让人们有家园的归属感、家族的荣誉感、家庭的幸福感,愿意衣锦还乡,把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这看似矛盾的因素转化成为发展的机遇。

http://s9/mw690/001kCZbpzy6YyX1DBpea8&690
胶东海洋文化渔家游

  传统村落既是物质文化的载体,又埋藏着非物质文化的种子,手艺复兴的基础是村落,同时,传统村落的再造也需要融入传统手艺的活态传承。
  我国现存传统村落有相当比例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有近四成传统村落分布在云、贵等西南地区。结合全国政协组织对乌蒙山片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的调研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手工艺资源丰富,如苗绣、苗银、彝族漆器、黎族织锦等都工艺精湛极富民族文化特色,但由于交通相对闭塞,信息不够发达,民族地区的传统手艺资源没能很好地推广和应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手工艺,鼓励村民从事传统手工艺劳作,以家庭作坊为主体,前店后坊,成立农村手艺合作社,并加强高校和专业设计机构的教育科研协作,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在手工艺资源特别充分、而且手工艺形式适宜的村落,可以完善手工艺循环经济模式,实施手艺品牌战略,形成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使村民致富的发展特色。

http://s15/mw690/001kCZbpzy6YyX45Lkide&690
贵州朱昌镇八亩村扶贫调研

  目前,我们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就是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问题,近期派出的调研组已经奔赴云贵等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开展手工艺调查,同时通过微信、微博、专题网站等平台发起了“寻找身边的手艺”活动,呼吁更多的人们一起关注民族民间手艺,传承中华造物的智慧文脉。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条必经之路,传统村落也好、民俗事象也好、民间技艺也好,都必须提升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髙度来认识,提升到保护文化生态的综合层面和战略高度,不能割裂,不能分而治之。以传统村落为例,也经历了从专家学者呼吁保护到政府与村民开始自觉保护、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改善民生的整体保护这样一个过程,现在看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http://s9/mw690/001kCZbpzy6YyX5lNZC78&690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组调研云南丽江玉湖村

  就手工艺来说,原本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把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衣服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时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人生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艺的装点陪伴,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手艺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所以,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如何认识手艺、怎么看待手艺、怎样把这支亘古不息的造物文脉传习下去,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也是这代人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我们希望不仅是专家学者、手艺农户等许许多多手工艺行业的从业者关注手艺,还有更多的人们来关注和找寻。其实,也只有当手艺文化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身边的、常见常用的一部分,手艺的文脉才不会断流。

http://s5/mw690/001kCZbpzy6YyX6k3qc44&690
“寻找身边的手艺”第一季征集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统手工艺保护相辅相承,应该综合考虑。具体来说,让传统村落通过村民的手艺走出贫困,重要的是还要为手艺人建立公平贸易渠道,建议设立“国家扶贫公平贸易机构”,给民族地区的手艺人开个直通车,提供公平贸易信息,引导公平贸易发展,为相对闭塞贫困地区的手工艺生产者直接寻找市场和消费者,减少贸易中间环节,提高村民的收入。特别是在一些手工艺资源和生产基础较好的传统村落,要通过成立村民手工艺生产组织,设立国家层面的公平贸易机构,享受公平贸易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长期交易、最低收购价等优惠,提高民众对传承传统手艺的信心与自豪感。同时,借助相关的发展基金改善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环境。

http://s11/mw690/001kCZbpzy6YyX7shHY9a&690
2014年 到云、贵、川进行扶贫调研

  同时,建议加强民族地区的手艺人培训,可以鼓励公益机构办学助教,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目前,贵州已有公益性的盛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保护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刺绣蜡染、造纸纺织、古法制陶等民间工艺,专门开设了民族工艺设计制作专业,免费招录贵州贫困少数民族孩子学习相关课程。也有慈善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培训苗绣艺人,举办主题展览,并帮助产品直销。有关苗绣技法传承、苗绣与当代服饰结合的展览等也纳入了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等视野。这也是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特色手工艺。

http://s3/mw690/001kCZbpzy6YyX8ObSi62&690
贫困少数民族孩子免费参加苗绣培训

  总体上说,政府可出台和实施“文化扶贫”的帮扶计划,结合不同民族的工艺资源,为村民的传统手艺量身订制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化扶贫,帮扶手艺人,使他们靠手艺脱贫致富,使村民们有职业、有作坊、有市场,有家庭的团聚、有家乡的归属感,切实提升生产生活的幸福指数。
  传统村落保护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留住充满历史的老屋老院儿老建筑,还要避免人去楼空留住人,留住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生活,留住我们的记忆和乡愁。所以,记录历史、研究礼俗、分析生产、拍摄景观等都要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新媒体和新技术加强文化传播;还有政府的决策和作为、村民的立场和力量、专家的研究和建议、公众的认识和参与,要更充分地融会在一起,形成更有影响的共识和合力。也建议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加以推进。

http://s7/mw690/001kCZbpzy6YyXa2yrkd6&690
调研山西灵石县董家岭村

  2016年刚刚开始,我们将结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进一步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扎扎实实从理论上梳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根脉、肌理和机制,灵活多样地借鉴新兴媒体技术开展好传统村落的数据采集和文化传播,广开渠道地与政府、专家、志愿者、村民、公众一道开展保护活动,并结合乡土手艺、农民画等重点开展切实的保护活动。目前,课题组已就“寻找身边的手艺”调研普查工作建立了网络数据平台,同期发布调研情况,也希望更多的公众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传统村落里埋藏了多少手艺的种子,我们要培育好发展好,把文化作为聚落的核心凝聚力,保护好我们民族乡愁的载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