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梁的学术品格
(2016-01-18 13:09:54)
标签:
刘铁梁民俗 |
分类: 谈民俗 |
刘铁梁先生以精湛学术立身,以丹心育后贤,是“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的提出者,强调民俗学的根本性的价值是对于生活整体的关照,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全面的建构。深刻指出,民俗研究不能仅看重民众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成果,还应关注作为创造主体的民众本身;不仅要关注民众的集体性创造,还应重视民众中个人发挥的作用;不仅要通过节庆仪式行为的象征和隐喻等研究和阐释基层社会的生活秩序、权力关系与文化认同,还应关注劳作模式,研究农民日常生产与交换行为方式的历史变化和认同问题;要对宗族、村落、艺人组织、庙会组织等民众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制度民俗加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提出改变以往将民俗当作客观对象去分类进行研究的习惯,把理解、体验不同群体生存与发展实践的经验作为研究目的。这对于民艺学的研究也是重要启示,如刘铁梁先生所说:“艺术,
尤其是老百姓的艺术, 其价值一定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的,因而我们的研究也必须与其社会环境的考察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刘铁梁先生提出从“内价值”与“外价值”两个方面来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对于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视野。作为研究者,我们应以内价值为根本出发点,避免本末倒置,遏止文化的自然传承与正常更新过程。我们的民间艺术,关键也要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回归生活,面向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现实的生活,寻找、梳理、明确既往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数量有限的传承人之外传播、培育、唤起更广大民众的文化传承与创造力,实现民间艺术这一传统文脉的当代转型和永续发展。
刘铁梁先生提出,民俗的性质不是“非物质性”而是“身体性”。由此指明了我们认识民间文化的一个根本性的出发点。正如我们在寻求民艺复兴的哲学基础时会回到“手”与“心”、“技”与“道”、“悟”与“味”等“体”、“用”范畴,发现传统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在当下机械技术、电子信息、虚拟空间以及物联网、高速交通等高度快捷的时空流里,保留的恰恰是身体本身参与建构的时空和经验,是人们在现代世界里感受生命、自然、劳作、造物等本来节奏的方式,而且这种本质的作用无可取代。从“身体性”的意义上认识民艺,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哲学维度。
总之,刘铁梁先生的民俗研究扎根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坚实的田野调研为基础,但从未陷入客观事象本身。他强调问题意识,重视感受经验,倡导在全面观照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的基础上展开“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研究。他区分民间文化的“内价值”和“外价值”,剖析针砭遗产式保护、对象化研究以及片面产业化发展的症结所在。他的研究没有奥涩的语汇概念,不套用西学的范式理论,平实说理,质实有力,饱含深沉真挚的文化情怀。民俗、民艺最终属于生活、诉诸心灵,这种有深度、有厚度、有情感温度的研究是一种榜样。尤其在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一代学人的自觉与担当,不仅在于成果本身,更在于带来的深刻启示、发挥的引领和示范,对于持续展开的民俗学以及民艺学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前一篇:传统村落埋藏多少手艺的种子
后一篇:年节里的范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