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于中国,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作为来自陶瓷古国和大国的当代艺术家,我试图以民间艺术孕育陶冶的视野和当代艺术的灵感实现陶瓷创新,突破传统陶瓷的制式和规范,创新彩墨语言,赋予陶瓷绘画新的生命和意味。而现代主义大师毕加索的陶瓷创作,则融会了其毕生探索之所得,作为非凡想象力和生命力的投射,跳脱既往陶瓷的装饰传统,呈现出迷人的大师风采和艺术独特的生命力。应该说,这是中国民间土壤孕育的当代艺术作品与现代西方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大师作品的相遇,当跨越时空并置在同一展览空间时,会有一种奇妙的交汇和共鸣。我想,这是艺术家之间关于陶瓷的对话,也是中西艺术和文化的对话,更以创造性的方式实现了传统与当代、民间与个性才情的对话。
上世纪40年代,黄宾虹曾大胆预测,不出十年,中西绘画就会走到同一条路上。评论家往往将塞尚与黄宾虹的作品并置,认为“这条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会通之路,就是对绘画材料的物质质地的强调,以及对笔触、笔迹在绘画中的地位的凸显”。在与毕加索的陶瓷对话展中也许有了新的发展,正是从中国民间艺术和水墨传统中的探索出一条道路,而与西方现代派艺术不期而遇。
策展人温琴佐•桑弗先生认为:“将潘鲁生与毕加索并列,这之间不是一种相互比较的关系,也不是创新能力的考量,更不是一种用来赞扬的工具,而是一种艺术的、单纯的、高贵的对话。透过陶瓷装饰这种技艺,解读两人的艺术风格,以我个人观点而言,其实他们还有更多的话题可以对话交谈。”“毕加索,在他的时代,寻获了今日所展现的新生命与新的表达方式,就如同潘鲁生今日透过他创新的风格、他所实验的艺术样态,打开了陶瓷艺术又一次创新的历史页面。”
评论家安娜玛丽西亚•歌丽西尼博士说:“毕加索/潘鲁生陶瓷对话展给了我强烈的震撼。我没有想到能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能够看到这么一个精彩的东西方世纪跨度的陶瓷对话展,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展览。毕加索60岁之后开始陶瓷创作,为人类留下了一批非常珍贵的艺术财富。而潘鲁生先生的陶瓷作品使我非常受感动。他的作品把我带进了一种东西方精神融合的境界之中,尤其是他作品中的浓郁强烈的色彩十分神奇和夸张,特别是他的红色让我看到了中国的牡丹花。他的作品自然清静,凝练厚重,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看完这些作品似乎让我到中国旅行了一遍,尤其是他的那些瓷瓶和铝板上的山水墨线,似乎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山川景色,他的作品传递给观众的不只是作品的器型和色彩,而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作者心灵的表述。陶瓷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我非常感谢潘鲁生先生在双年展期间把这个令人陶醉的艺术展带到威尼斯,尤其是能在威尼斯罗塔宫这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和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展出,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相信这个展览一定会得到意大利以及世界各国艺术家、评论家的欢迎。”
意大利《艺术评论》杂志发表了《潘鲁生艺术创作灵魂解读》,认为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不仅有皇室贵族使用的经典华丽的陶瓷用品,而且也有非常大众化,工艺化的陶瓷。陶瓷不仅有日常使用的功能,而且它的发展也代表着一个民族工艺美术的成长。陶瓷已经演变成为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如今,它所展现的不仅是使用和装饰的功能,而且也蕴含着生活的美学的轨迹。传统陶瓷艺术的魅力和触摸的亲切感使得今天对陶瓷艺术的创新与探索变得更加困难。潘鲁生试图摆脱传统的创作模式和程式化的装饰,利用陶瓷这样一种传统的材质,张扬中国当代艺术语言符号,从而产生了如此令人振奋的效果。事实上,创作理念与创作的过程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正如中国的哲学家老子所讲“道”在似有似无之间。似有似无在这里指的是图像与对象的模糊性。潘鲁生的创作恰恰如此,对于传统彩墨实验性探索,通过一种媒介不断转换与呈现出其当代艺术语言的特征。就象中国绘画之水墨精神,其魅力就在于以笔墨传神,在那看似杂乱的线条与笔墨的轨迹里,探寻充满生机的内在生命秩序。艺术语言奥秘就在于能够穿透事物的表象,显示艺术的真正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