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之“回归本元”:访谈

(2014-12-07 08:47:00)
标签:

当代艺术巡回展

回归本元

分类: 画当代
“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之“回归本元”:访谈


——答《深圳消费周刊记者》问

Part 1:当代艺术巡回展

Q:这个展览对你而言,是三十年艺术创作之路的一次集中梳理。会不会觉得来得有点晚?

A:  艺术之路是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不断看到新风景,也常在旧事物里读出新意味。所以,每次展览既是对以往认识和体验的总结,也有每个阶段生动和闪光的东西,希望呈现出来,和大家交流。

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通过当代彩墨作品和民艺文献,展示和探讨当代与民间的转化生成关系。2011年,“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主要是将农村传统手工艺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也是以艺术创作和当代设计的方式尝试丰厚的农村传统手艺怎样融入当前的生活。现在,“回归本元·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还是延续了民间与当代这样的主题,与以往不同的是,又有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尝试,比如在陶瓷上、金属板材上尝试水墨创作,既是媒介的转化,也深化了对于传统元素与当代意味一些新的认识。

其实,怎么看待传统?如何理解当代?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希望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做出自己的探索和阐释,常进常新。

Q:展览定为“回归本元”的初衷是?

A:“元”是万象之始。回归本元,也是追本溯源,回到一个出发点,找到一种原动力。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什么要转?因为外向型、代工生产带来了一些很具体的问题。从文化的层次看,代工、仿制,其实不只是产业链分工和经济利润的问题,还涉及创意设计、消费认同等文化问题,产品仿制、生活方式复制的背后,是文化创造力的危机。我们需要唤起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激活丰厚的文化和智慧遗存,找到我们文化的本根、土壤和动力。

Q:门神纳福、鲁班线韵、国瓷彩墨,是你不同的阶段艺术创作的重心吗?算是一脉相承吧?可不可以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A:这些年一直在从事传统手工艺的调研,发现还有很多鲜活的艺术语言、文化母题活跃仍在民间。比如门神,在民间习俗里是非常讲究的,张贴时,画中门神要对脸相视,谁在左谁在右也往往是固定的,贴错了,叫“反贴门神”,俗话说 “反贴门神左右难”,这是老百姓保平安求吉祥的心理需要。那么现在,这些丰富的习俗符号、意象语言,还有民间朴素的敬畏和祈福之心,是否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新的语言和主题,是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另一个层面关注民生的问题。

再如传统木工使用墨斗做长直线,所谓“曲尺能成方圆器 直线调就栋梁材”,即使常用的匠作工具,也与规矩方圆相关,还引申为伦理纲常。将这一“鲁班线”的工具意象加以转化,木工的尺度也会成为艺术作品中创新的法度。这些都是有趣的文化现象,也包含当下应反思的关于准绳等深刻内涵。

国瓷彩墨的创作则出于偶然,暑假到博山福泰陶瓷公司看望实习的学生们,在熟悉的工艺车间里,萌生了新的创作灵感和冲动。初衷是和同学们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探讨在传统陶瓷艺术里如何实现当代艺术的转化,而后有了很多新鲜的创作体验,一发不可收拾,从中体会到陶瓷艺术数千年的历史和生命,也在不断尝试当代绘画的诠释和表达。

Q:策展人温琴佐·桑弗特别提到“传统陶瓷是这次展览的亮点。”在他看来,你和毕加索的陶瓷作品是有共通点的,至少都能看到自由思想的表达。这一点,你怎么看?毕竟你和毕加索都有去陶瓷工作坊工作的经验。

A:应该说,我们从事陶瓷创作,还是从东方文化出发的,从以往对陶瓷的理解和当代艺术的观念出发进行创作,希望这一传统艺术里能有个人的表达和当代的意味。与此不同,温琴佐·桑弗先生的视野是国际的,他从西方现代艺术大的发展脉络和背景来看这些作品,认为最重要的是跳脱了以往陶瓷的装饰传统,使之有艺术家自己的个性、激情和创造性表达。将之与毕加索陶瓷作品作观照性的解读,也开拓了我们的艺术思维和视野。中西艺术有形式上的种种不同,但内在的精神应当是会通的。

    毕加索晚年在陶瓷工作坊进行陶艺创作,如桑弗先生所说,使以往寻常的陶瓷器皿充满了迷人的大师风采。我们的手艺作坊,从古到今,也将经历一些微妙的转化,工艺的、艺术的、设计创意的等等,以往丰富的传统手艺不应该总是陷入人亡艺绝的困境,应该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迎来新生和发展。

Q:如果是你导览,会把重点放在哪个部分?中央展厅里放置了两条由画布组成的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A:古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艺术创作和展览,有时候也像烹饪和品尝,其中味道,大家交流。其实,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过程,主要是自我的理解和表达,展览则是开放的、互动的,观者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会有很多精彩的碰撞和火花,还会有创作者本人未曾设想的解读。我特别期待这样的碰撞和交流,我想请大家来看这个展览,倾听大家的评论,这很有趣。

    这次展览没有开幕式,开幕当天,邀请了一百多名小朋友一起作画,用这些童心画作制作了龙头蜈蚣的风筝。龙头蜈蚣是山东潍坊风筝的一个典型形象,是一个民间文化色彩浓厚的手艺意象和符号,小朋友们来绘制,代表着我们文化的一种传承,让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文化艺术的空间里飞翔。

Q:艺术家的个展很少会放文献部分。展览中辟出一部分“工艺文献”是为了呈现你对民间艺术的研究总结吗?

A:从个人经历来看,民间手工艺的调研和艺术创作是互补、相互生成的,在田野调研的过程中,接触到鲜活的民间艺术,带来很多创作灵感,同时艺术创作往往使我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感触更深刻。在一个展览空间中,把它们都呈现出来,展示的也是一个心路历程,里面的很多脉络和线索是相互交织的,好像展示的内容本身在共同地讲一个故事,而且不只是个人的经历和体验,是当下这个文化语境中,民间传统、当代艺术之间的境遇和砺炼。
“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之“回归本元”:访谈

Part 2:中国民间艺术

Q:有人说在一个领域里研究十年可以成就一个专家,你在民间艺术领域潜心研究30年,已然成为大家了。当时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呢?

A:一直喜欢民间艺术,做过学徒,求学工艺美术院校,把它作为一生的事业。原来想做一个民间艺术的守望者,尽自己的能力,去守护这支文化的根脉,参与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民间艺术抢救活动,发掘整理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在它们消失前,哪怕作为一份档案和记忆保留下来,是非常紧迫的。显然,仅作为博物馆里的档案,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充满创造力的文化智慧应该活在今天的生活里,而且传诸后人。所以,现在更想做一个身体力行的传承人,通过我们当前的艺术教育、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去普及传播,去提炼研究,去转化生成,愿意作这么一个手艺师傅,扎实地做点事情。

Q:中国的民间艺术可以理解为农耕文明带来的设计吗,是造物文化发展过程中转化的新名词?

A:举个例子,比如年画,因为一年四季,从播种、耕耘到收获和贮藏,是一种自然的和生产生活的节奏,作为周期节点的“年”格外有意义,既欢喜又充满祈望,所以新年之际不仅要打扫屋舍,还要张贴年画装饰和祈福,比如胖娃娃、合家欢、春牛图等等都很常见。这些民间艺术是非常鲜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现代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但是文化的根脉不能断,今天的中国设计,还需要从丰富的民间艺术里汲取营养,把大家潜移默化、共通的情感、记忆和智慧调动起来,有自己的文化面貌和表达。

Q:30年行走乡村,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您讲讲田野考察时发现的民风民俗?

A:传统社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文化样态是很丰富的。比如,我们曾调研胶东周戈庄的“上网节”,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祭海仪式,主要是每年谷雨前后,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祭神,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海上平安。周戈庄祭海唱大戏讲究连唱三天,祭海摆供要蒸面馍,面馍一般每个在三四斤左右,有仙桃、盘龙、圆花等很多造型,成为面塑工艺品,祭海期间,方圆几十里的人们以及周戈庄渔民的亲朋好友,都相约前来观看,近年外来者达万余人。这些风俗本身是很有感染力的,是一种纽带,凝聚人心,也充满了创造力,还有对于生态自然相关的敬畏感和有益的约束。

Q:冯骥才评价你“长期立足于田野,深知民族民间文化的时代困境。”那你觉得民间艺术的困境主要在哪,而后人又该如何传承民间艺术呢?

A: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有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生成和发展的空间在发生改变,怎样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是一个核心问题。其实,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很多国际奢侈品牌,都以独特的手工工艺为卖点,民间艺术融入时尚产业,而且创造了不小的文化附加值。所以,从根本上说,民间艺术要发展,必须是鲜活的,是活态的传承,真正在当代社会里发挥它的作用,包括作为纯粹的艺术、或者融入设计产业等等,才能真正不断充实和发展。
“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之“回归本元”:访谈

Part 3:当代艺术的方向

Q:这几年,通过“手艺农村”的活动,很多观众了解到你。这是你能预料得到的吗?

A:“手艺农村”如果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最有意义的是,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发展,关注农村文化发展,至于提出命题的人和团队,只是在尽一份应有的文化责任。农村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母体,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我们文化的根脉在农村。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不能盲目地以城市文化去改造农村文化,而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生态。而且手艺能够创造财富,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一些具体的问题,实现文化致富,在资源丰沛的地区,合理发展,塑造一种当代田园生活。

Q:在你看来,民间传统的审美趣味如何才能在当代人的审美空间里长盛不衰?

A: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自主设计、原创设计将有可能使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得到充分地表达,而如果设计缺位和不足,将陷入一种失语状态,谁能充分表达那种潜移默化、融入自己文化血液的趣味和感受呢?答案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重视设计,要重视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我们的创新驱动,需要设计来实现,需要文化来引领。

Q:在三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你逐渐完成了从民间到当代的转换。在创作中,你会运用“滴撒”、“泼墨”、“自由书写”等艺术方式,有点偏行为艺术了。把民间艺术的元素和当代艺术结合,这会是以后的一个趋势吗?

A:行为艺术重在表达观念,我的创作还是朴素的创作本身。其实,在这个过程里,往往没有关于当代与民间、传统与自我的界定,比如陶瓷水墨的创作,瓷质光洁,水墨流淌,创作操控往往在瞬间完成,正是在一个瞬间里,调动起自己以往的、当下的以及未来憧憬的种种认知和感悟,转化为意象。如果回顾自己的创作心路,能够找到民间艺术的缘起和当代艺术的灵感,而且在大家的评论与阐释中,也能得到这样的共鸣。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会生成,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将进一步体悟和探索。

Q: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如何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呢?

A:这是一个艺术教育的命题,我们主要是从空间、课程和项目几个层面展开的。首先要有感知民间艺术的空间,我们建有中国民艺博物馆,收藏了数万件民艺作品,涵盖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可以在博物馆的空间里打通时空脉络,感受到传统的生活气息以及孕育民间艺术的土壤和环境。同时,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学校的理念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设计师,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感情,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是开展具体的调研和实践项目,比如“手艺农村”项目、还有关于古村落抢救的“旧屋利用”计划等,都是与民间艺术紧密相关的课题项目,能够很好地锻炼具体的调查分析和设计转化能力。

Q:你多次来深圳,试图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寻找民间艺术的元素吗?

A:将深圳作为巡回展的首站,就是一次发现和交流。不只是寻找具体有形的民间艺术元素,还在于激起人们内心深处关于民间艺术的共鸣,它是无形的,而且蕴藏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四面八方汇集的人群,内心深处保留了多少乡土的记忆、文化的感知啊!希望在深圳与大家作很好的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