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坚守——记迟海波的油画实践

标签:
油画 |
分类: 赏艺术 |
在当代油画领域,有些艺术家总喜欢以“救世主”的身份,站在高处俯视芸芸众生,制造一些让观众不明所以然的另类符号语言,试图表达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者揭示某些虚无缥缈的“真理”,好像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足以标榜他们作品对艺术的颠覆,林林总总。海波却恰恰相反,他总是以平常心对待艺术,关注生活常态,给予所描绘的物象以平等的关照,他所有表现对象都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并赋予新的生命力。无论是风景作品中海湾的清晨,寂静的小渔港,潺潺流淌的小溪,春日的水塘,路边的小景,画室一角的野花,或是人物作品中花季的少女,暮色中的长者,打鱼归来的渔夫,课间闲聊的大学生……所有这些作品都以一种平实的视角出现,亲切而自然,因为是生活中的常景,也就没有丝毫的距离感。站在这样的作品面前,让人瞬间便能走进画境之中,感受到艺术家情感的温度。海波曾说,他画画不喜欢虚张声势,既能打动自己,又能打动别人的作品是他想表现的。因此,他在专注于人物内心感受和人文精神的表达中,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在创作中阐释了最为本真的自我。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评价艺术巨匠乔托的绘画,杰出的作品不仅能愉悦无知者的眼睛,也能让智者精神雀跃。海波的作品于寻常的景致中注入情感表达,这是他对生活与生命价值最真切的理解和体认。从写生出发,海波对于生活和自然中色彩的纯熟把握,使得作品具有了鲜明个性特征和美学品格。这种对色彩的感悟,也许正是他内心的底色。画面和谐布局也是海波油画的典型特点。从物象到心象,让风景与人物在光与影的律动中,呈现出一种朴素的审美特征。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就是将人类的情感转变为可视或可听的形式供人欣赏,从而使人类实现内在生命的表达与交流。从齐鲁这块土地走出去油画家各有特点,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面貌,他们对生活感受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语言表达,海波的油画在沉静中蕴蓄着一种创作的激情,他用最本初的情感对待创作,用最贴切的方式表达真实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面貌。
走过了“八五新潮”,经历了当代绘画的喧嚣,迟海波仍在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他眼中,艺术可以是作者与观众的对话,也可以是作者与作品作者的对话。显然,对于他来说,通过创作与自己的对话,以平常心对待艺术,却最能切入艺术情感交流的本质。在今天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海波执着地守护着绘画的本真,这一点的确很可贵。作为老友,希望他继续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坚守自己的语言风格,坚守自己创作的方式,坚守朋友的那份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