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与当代艺术智慧
文=温琴佐•桑弗
译=张红梅
撰写关于潘鲁生的艺术评论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太多的主题可以探讨,而每个主题都是值得谈论的最佳话题。我们可以谈论他服务的社会工作,他是艺术教育专家,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有许多艺术教育的独道创见。他有自己的文化事业追求,专注于研究和保护属于农民与民间传承的历史记忆。当然,我们也可以谈论他的艺术创作,这一点正是我希望在此撰述的重点。
几年前,潘鲁生受威尼斯双年展的邀请参与展览,通过那个机会我认识了他的作品。
我认为,身为一个艺术家并担任大学校长,无疑使他的创作有着不平凡的需求,他的创作理念以及个人气质会受到大学年轻学子的尊重和效仿,自然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他的当代艺术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自己祖国历史的热爱,尤其是那种民间朴实的元素,关于民间的日常物品、生活律动、风俗习惯等,不可磨灭地影响着他所追寻的艺术。尽管如此,潘鲁生并不受限于这些想法,他在保有传承的同时却致力于自主性的思想研究。这正是让他以平静心去探索和领悟自由、开放并具有实验性观点的关键,也是使他成为具有深刻思想和开放理念的文化名人的缘故。
他所有的作品都建立在源自个人经历的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并充满了他所寻求的型态和律动的历史延续意义。若仔细的观察他的画作,不难看出历史的意义是如何强烈地显现于作品之中,同时,作品也呈现着特定的表达形态,极富个性色彩。这正是潘鲁生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思考,通过自我解析,将一切重新诠释并转化后所得的成果,一幅又一幅的杰作由此诞生。
他的画作具有如此明显的风格特质,更不用说他近期的新作陶瓷彩墨艺术了。这一系列作品将首次亮相,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艺术语言的不断超越和突破,尝试进入陶瓷艺术领域的意愿。陶瓷艺术是一个根基深厚的领域,是一种从开始就伴随人类经历的文化,无数艺术家已发表过数不清的作品。历史上,关于陶瓷的创作大多由高技艺工匠完成,同时与一代代艺术大师的艺术逻辑有着密切的交集。具有高贵型态的陶瓷作品不仅在短时间内就由日常生活用品转变成艺术作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又一件的杰出作品都成为博物馆中后人称赞的主角。
可以说,陶艺是所有文化时期中都出现过的艺术样式。尤其在中国,瓷器作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但成为陶瓷艺术史上最耀眼的典范,更奠定了陶瓷本身的艺术价值。中国杰出的陶瓷艺术,使瓷器成为许多贵族家庭不可缺少的珍藏品,而且关于陶瓷的收藏并不局限于历史性的作品。同时,拥有中国陶瓷珍藏品渐渐成为许多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家的骄傲。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成为关于人类创作力定义完整性所不可缺的话题。
当陶瓷由日常用品转换变身为与原始用途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时,意义非凡。陶瓷艺术凭着这种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特性,不但吸引着工艺大师的注意,也受到艺术家或设计师的青睐。这也是艺术家不断寻求新的装饰形态、美化或创造盘子、花盆等各种器物,并致力于这项工艺的原因。
此外,陶瓷艺术更有着激发创作者艺术与工艺激情的魔力。举例来说,少年雷诺阿被送到工厂学习画瓷器手艺,而这份工作使他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于后来的创作中,更可看见他将瓷器绘画的色彩、甚至画瓷的技巧运用于绘画中。他的画作深深地受到画瓷工作的影响,他所运用的色调与技巧都奠定于画瓷基础上,尤其于他晚年的作品中更可清楚的看出这个特质。由这个例子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渐进,陶瓷艺术已不只限于工艺工匠的领域,它的成功在于艺术领域中扩展出一个重要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雷诺阿以外,尚有许多的艺术大师(尤其是介于公元800与900年间的艺术家)将精神倾注于陶瓷艺术之中,有些艺术师甚至将大部份时间献给这门艺术。从米罗到夏卡尔、从丰塔纳到杰夫•昆斯,陶瓷艺术征服着许多艺术家的想象力与灵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上最知名且最大众化的艺术家——毕加索。他不但从陶瓷艺术领域里追寻创作新型态,也乐于创作装饰盘、盆或罐等陶瓷用品。瓦洛里陶瓷镇的工匠们所精制的用品,经过毕加索装饰绘画后,皆从日用品转变成艺术精品。他借着这些用品的表面绘制形状与各种型态,在这些陶瓷用品上尽情发挥他的创意,现今,这些陶瓷用品已在艺术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毕加索于陶瓷艺术领域贡献出一种跳脱单纯装饰的概念,他运用着他自由的想象、越飞越高的自由与独立的想象,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的艺术杰作。而这种表达自由的概念正是潘鲁生跨入陶瓷画作的关键。他抛开那些已经历过的传统中式陶瓷装饰的束缚,放弃那犹如朝圣般的制式装饰主题,如湖畔风光、花草树木、深山云雾或优雅仕女像。虽然这些主题创造了中国瓷器绘画的历史,但就现今而言却显得有些缺乏创意与想象。
潘鲁生,追随着毕加索,表达出加速更创新陶瓷装饰的意愿。他所寻求的不局限于创作赏心悦目的装饰物品,他如毕加索一般,追寻的是一种更有效、更完整的意识,一种自由的创作,一种不需叙述影像故事的创作。他抛开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制式规范,释放出所有创意的爆发力。以我个人看来,他重新诠释着陶瓷装饰的意义,犹如当时的毕加索所做的一切。
潘鲁生所使用的色彩,有着完全属于自我的风格,所使用的工具也不仅限于画笔,他利用金属工具、特制木枝、双手、布条等工具涂抹色彩,赋予色彩一种全新的型态与律动,独特且唯一,这正是这些陶瓷作品杰出的关键。这些作品的价值不但值得各大博物馆展出珍藏,更是正在寻求创意灵感的民间艺术家学习的典范。
潘鲁生是一位杰出且著名的艺术家,这是用不着我特别介绍的事实,但关于他同时扮演着陶瓷艺术界创新艺术家这一点,我是非常乐意向大众介绍的。他的作品清楚地传递着向工艺界挑战的信息。他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大师作品排放在一起时,总是呈现出一种挡不住的力量,他非依循常规的色彩运用方式,使得其他大师作品显得平常。潘鲁生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主导性,其他作品相较之下自然的显得平凡。
在这一系列非凡的陶瓷作品中,他采用充满活力的色彩形象,展现出一种新颖独特的征服力。有时随着流畅的色彩,断然地以成熟的方式,提供一种具有抽象意味的新律动与新定义,在截断顺畅的同时,却和谐地展现出一种具有表达意识且具有追忆性的构图,而这正是这一系列陶瓷作品的真正本质。
潘鲁生懂得如何利用色彩创造律动、型态与展现想法,这些作品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为未来的现代陶瓷装饰留下深刻且不可抹灭的影响。
这些非凡的陶瓷作品具有与现代杰出作品并列的资格。此外,就个人观点而言,这也将成为潘鲁生实现自己发展的艺术道路的关键。来源于非正式的抽象以及吸取令人追忆色彩的力量,并使它成为艺术作品的力量。
在这段发展的路程中,就个人观点而言,潘鲁生的内心里一直存在着自我。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他触及了波洛克的世界,然而,从东方的角度来看,他的灵感来源受到中国水墨画传统艺术的强烈影响。这一中西文化的交融,也是几年前他受邀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的基础。文化交融激发出潘鲁生无限的创造力,而后他将这些想象灵感运用于陶瓷艺术装饰中,赋予这些作品一种定义、一种阐释,而我可以确定地说,不久后他将会把这些新意义也运用于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事实上,观看这些陶瓷作品,可完全了解潘鲁生多年来所寻求的型态与表达的意识,以及对于不同材料的追寻。陶瓷,使潘鲁生得以无限地发挥,得以充分表达他所追求的艺术。这也是本文从开始就谈到的,水墨与色彩在陶瓷上的运用。彩墨对他来说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灵感,彩墨需要创新,但却不可从自我的历史与自我的世界中逃避。
潘鲁生在最新系列的杰作中,成功地建立了关于当代与传统之间的交汇。无论以研究者身份或艺术家身份,这种当代与传统的汇集正是他不断追寻的艺术。他解析过往所传授一切的用心,与他对于艺术与社会充满激情的阐释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扰动着我们当今不平静的心思,因为,若缺乏过往的传承与教训,未来的路途将不可能长远。
这些优秀的陶瓷艺术所承载着传统与当代的视野,它们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辉煌的一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