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国际创意设计论坛”上,一个有趣的话题引发国内外嘉宾讨论,即“是否为时尚而设计”。一些国外嘉宾直接表示,反对“为时尚而设计”的观点,拒绝“设计时尚化”。但问题的关键是“何为时尚”?这也是中国当下设计应该思考的问题。
“时尚”,英文之“fashion”,汉语之“时代的风尚”、“当时的习尚”,无论从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文化理念方面做怎样的阐释,更大程度上还是被默认为以服饰、消费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时的潮流,既是物质消费层面追新逐异的个性化表达,也有相伴相生的模仿和趋同;既有越来越重的商业运作成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大众的趣味和诉求。有趣的是,汉语中的“时尚”,作为一个时代所崇尚的内容,尤其作为一种品位风格,当不限于服饰装扮,其实“时髦”的本义也是由“毛中长毫”用以比喻一个时期的英俊杰出之士,而今则主要与“fashion”、“
style”、“mode”、“vogue”、“trend”、“fad”等英文对应,成为与审美消费相关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物质消费色彩。
我想,这并非人们对词汇的误读,而是价值趋向使然,消费社会改写了“时尚”的内涵,当其更大程度上与追捧大牌、物欲成风相关,提出辩驳、疑义也在情理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拒绝“设计时尚化”,也是对设计过度商业化、物质化的拒绝与反思。但一个时代所崇尚的内容应该涵盖物质与精神、道德与人格,生活方式与审美追求,如果回到这样的“时尚”的本义,设计与时尚则并不抵牾,设计应该服务人们的生活,关注大众消费,引领文明的生活方式,表达并实现人们的愿望与需求。我们的设计师当有一柄设计的标尺,权衡设计的目标和意义,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开掘出精神向度上的、具有引领意义的、更深的文化内涵,真正使时尚回到本源,设计回归本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