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鲁生
潘鲁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507
  • 关注人气:6,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设计创造未来

(2010-11-19 05:35:20)
标签:

设计

设计产业

设计教育

创意推广

杂谈

分类: 讲设计
    日前,“2010中国国际创意设计推广周”举办之际,就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发展等话题,接受了《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以“设计”为切入点,对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交流。以下为访谈内容。

    记者:作为设计大学的校长和第十一届全运会视觉形象的设计主持者、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设计总监,您从设计教育、文化项目、产业发展等方面见证经历了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您如何看待中国“设计”从一个学科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产业?
    潘鲁生:现代设计本身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受到高等教育关注,纳入大学体系,成为具有交叉性和应用性的重要学科。就我国而言,现代化发展进程有自身历史特点,但设计教育蓬勃发展仍然体现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如果说当代中国“设计”从一个学科延展成了一个产业,那么我想,主要涉及的是设计支撑作用的发挥、以设计为核心的产业资源整合以及以设计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升级发展机制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希望以设计创新为动力,提升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中国的设计品牌和设计产业集群,形成中国的设计产业。
    众所周知,我国是工业加工制造大国,但确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设计能力相对不足,设计环节存在缺失,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缺少强大的核心技术,有众多的产品,却没有众多的自主品牌。贴牌生产、外贸经营所形成的“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产业和技术经济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方式”“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和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难以为继。因此,关注设计,鼓励设计,保护设计,加强自主研发,加大对自有品牌设计发展的扶持力度,使“设计”从相对缺失的环节变成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使加工制造促成加工制造大军,发展为设计制造吸纳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使设计成为创造效益、激发创意、促进文化表达和价值观传播的动力,势在必行。简言之,中国的经济不能只是贴牌制造充当“世界车间”,中国的孩子不能只有迪斯尼、日本动漫,时尚的中国人不能只是追求国外的奢侈品牌,文化资源的大国应该有自己的设计语言,体现民族的审美理想,传播进步发展的理念,这是设计的责任,也是我们打造设计产业的意义和方向。
     记者: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设计”作为朝阳产业,在我们的社会经济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潘鲁生:当前,我国正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设计应该成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成为创意、创造、创新的落实途径,并在更深的层次激发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作为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衔接点,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加强设计,有助于激发文化、科技的原创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不仅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将为高校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和科研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是贯通产业和文化、教育的衔接点。另一方面,加强设计,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表达、传承和推广,这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所以我们说,设计是支点,是纽带,是关键的环节,也具有战略意义,将发挥切实而深远的作用。
    记者:您是世博会山东馆的设计总监,曾撰写系列文章分析世博会的设计,将世博会称为“设计博览会”。您如何看待世博会中的创意设计?
    潘鲁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发展”的主题,被誉为世界范围内探讨城市问题的头脑风暴,摒弃成就展、实力展的设计思维和语言,凸显出探索和反思的内涵,“和谐”、“低碳”、“可持续”等成为鲜明的设计理念。我想,在这个世博平台上,设计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已有文化成果的诠释,而是探寻未来路径的创意表达与实践;设计不再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追随者,而是观照人文与自然和谐,开掘先进技术的先行者;设计不再是“求新”或“复古”的单纯演绎,而是前所未有地祈望融会传统智慧,汲取发展的力量;设计也不再简单定位为商业助推器、消费引导力,不只是追求艺术的感染力,而是承载了新的人文使命,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系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可以看到,在上海世博会诸多案例馆、主题馆和国家馆的展示中,设计发挥着比通常意义上产品设计、展示设计更丰富的作用,体现出设计在经济转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与管理协作的战略共生关系。显然,设计已不只是单纯的工艺或艺术行为,甚至不只是设计师的行为,而是相关目标、相关主题下不同领域的综合协作。正如交通系统、城市住房、能源利用、生活环境的规划中,设计是相互联系的系统,而非孤立、具体的项目环节。设计不仅需要融合科学与艺术,加强相关领域协作,更要在整体的、系统化的规划构架中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从上海世博会可以获得的极鲜明的设计启示。
    记者:就山东馆来说,我们很好奇山东馆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又有哪些匠心独运的设计看点?
    潘鲁生:山东馆设计首先源自山东的自然人文基础,雄伟的泰山和浩瀚的海洋组成“海岱交融”风貌,“齐鲁青未了”传诵千载的名句成为主题,同时展示的还有蓬勃发展的蓝色经济,是传统的山东,也是当代的山东,是自然的山东,也是文化的山东。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语言的凝练表达和工艺塑造把齐鲁文化丰富的内涵在世博会山东馆这个重要的展示窗口和平台上体现出来,所以运用雕塑语言营造展馆外观,舒缓的曲线造型,开放通透的空间,成功运用了悬挑搭建技术完成展馆建设,既被专家评价为装置艺术,也被广大参观者称为“不用排队的展馆”,大家认为山东馆贯通了山东的文脉,而且体现了开放发展的气息,一望而知是山东,在互动中有共鸣和交流。我想这也是展示设计的意义,所谓创意和匠心还在于有深层的互动和共鸣。
    记者:中国是文化大国但并非创意大国,“中国设计”并未形成。但在近几年,我们看到了许多带有“中国元素”的创意设计在国际上大展风采。那么在“中国设计”品牌形成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起到什么作用?中国设计界可否将“中国元素”作为“中国设计”的标签?
    潘鲁生:我们一直强调传统文化是根基,但不是固守而是发展,不是简单地从中汲取营养,而是不断地充实和创新,这也是设计的使命。具体来说,“中国设计”能成为“中国设计”,根本还在于文化,如果我们不是模仿的、失语的,而是能够充分表达的,那么,这种力量和基础来自文化,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造物文明,近现代以来“中国制造”的局面值得反思,所以我想,我们不只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审美的元素、造物的智慧,还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认知和把握属于我们的结构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许不是将“中国元素”作为“中国设计”标签的问题,而是真正体现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孕育和表达中国的设计文化。
    记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生的新颖创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潘鲁生:人才培养,一是提供学习的资源和条件,一是提供一种视野和方向,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打好历史文化的基础,能够在实践中把新颖的创意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把握民族的审美心理,这往往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诉求,融入当代设计,将形成新的共鸣。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关注当前的生活方式,形成有针对性的、有应用前景的设计,我想,出于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理解,设计会是一种“有我”的设计,会融入有形、无形的传统文化,这种结合也是我们期待的具有传承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记者:对于青年设计师,您有哪些建议和希望?
    潘鲁生: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近七成高校设置有设计类专业,中国设计类专业在校大学生达100万,平均每年有25万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大部分走上社会,就业发展,青年设计师的队伍是壮大的,但对于中国设计的贡献、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则需要实践检验。我想,青年设计师首先应充分拓展实践经验,努力使所学、所知、所思、所能与社会需求相衔接,设计要解决具体问题,设计要关注民生,设计要在具体的实践领域里发挥服务和引领的效力。第二,广大青年设计师要具有国际化的前沿视野,“全球化”竞争、信息时代,前沿视野有助于我们跟进甚至前瞻设计发展的思路,借鉴设计经验,使理念和视野开放、活跃、充满动力。第三,希望青年设计师重视中华文化的吸收和积累,做有智慧的设计、有文化根脉的设计,在设计中传承光大中华文化。希望广大青年设计师加强实践,以比肩国际的眼界和水平,以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创新的锐气和关注民生的胸怀肩负起中国设计的使命。
    记者:请就本次推广周活动谈些您的看法。
    潘鲁生:中国国际创意设计推广活动周,是重要的展示和交流活动,首先具有推广和应用优秀创意设计作品,帮助青年设计师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作用。我想,这是培育设计新生力量,为原创设计创造机会的重要活动,具有不同于一般商贸设计展示交流的意义。同时,设计推广周也具有普及 “设计意识”的意义,可以成为设计领域的一次国民教育,引导公众重视设计,保护设计,从认识层面为设计发展提供动力。由此传递的设计意识,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对“创意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的积极应对。我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树立设计意识、原创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心理并由此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我相信,推广活动周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与“设计”相关的各项工作机制。应该说,“中国设计”的战略和品牌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设计数据信息统计与发布、国家层面的设计教育、设计产业决策与咨询等宏观战略和机制均有待完善,相信国家层面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推广活动,将通过交流、探讨和协作发挥积极作用,带动相关工作机制的健全和发展。因此,衷心希望活动周取得成功,促进我们的设计从业者和设计品牌成长、壮大和不断发展,共同营造设计振兴发展的良好环境,打造中国的设计产业。

设计创造未来

设计创造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