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论艺教 |
平面设计是用于交流与沟通的产物,是视觉传达形式。在平面设计教育中,我们首先应该强调表现技术、交流能力与沟通方法的培养。就我国平面艺术发展的现状而言,我们特别强调要增强造型艺术表现的能力,重视手绘在艺术院校的特殊作用,体验最前卫的艺术形式,完善艺术思想和市场应用的结合。
在平面艺术的教学中应该体现出这三个板块的意识: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实习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更有利于培养面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教学计划应该注重宏观把握,突出重点专业方向,凸显课程结构的优化,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融合,以及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同时,强调对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加强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增加实践性课程。克服传统模式的画画、画图、画设计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增强原创性思维的培养和应用性创新的课程内容。“课程”只是一个概念,要把“概念”做生动,就要强调教与学两者的互动和积极因素,真正站在学科前沿,站在学生的位置来思考问题,学术才有价值,教学才能鲜活起来。
平面设计又不仅仅是图形符号,它的最终指向是公众,它是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转换,它同样成为社会文化的构成要素。因而,在平面设计教育中,我们还应强调文化品质的提升。其实设计,说到底就是一种文化的选择,这是设计的本质。近些年来,我们不断加强这种认知和教学取向,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了理论课的比重,加强文化渗透,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仅仅增加文化课程设置还远远不够,就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现状而言,应该加强对课程设计的研究,如何将文化知识、理念与造型基础训练、创意思维训练和专业创作结合起来,这才是课程改革的实质。课程体系中不仅包括上什么课,还包括这门课如何开展的问题。将创新思维能力、技术表现能力贯穿到课程设计中,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达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造型基础训练,不能还停留在传统意义的素描课上,这门课实质上训练的是学生的观察力与判断力,用造型的形式反映出来。但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让学生由现象走向本质、由具象走向抽象、由材料走向观念、由繁杂走向提炼,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创新与表现不是一名空话,它需要在实际的课程中渗透出来。
平面设计还不能等同于个人的观念艺术,这是它与平面自由艺术最大的不同,自由艺术可以超越时代,走在时代的前沿,但平面设计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平面设计教育中,我们还应考虑到“应用”与“实践”。设计艺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它和纯美术有一定区别,就在于这种“应用性”。我们的设计教学研究也都在围绕着这个核心开展工作,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直接走向社会,走向用人单位。比如,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主办了“山东省青年美展‘平安山东’招贴设计大展”,从总体策划到具体工作的实施体现了艺术院校利用专业特点支持社会、参与政府号召,用大学的学术资源和学科优势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精神。但是,作为大学,作为学术前沿,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又不能消磨自己,要同时保持住对本专业前沿问题的敏锐度,保持本学科的先进性,将学术与应用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