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和  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2007-07-23 16:18:05)
标签:

作品交流展

分类: 讲设计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池龙善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池龙善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池龙善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池龙善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池龙善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苗登宇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苗登宇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苗登宇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苗登宇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苗登宇招贴作品)

亲和 <wbr> <wbr>对话——中韩设计师池龙善、苗登宇作品交流展序言

(苗登宇招贴作品)

 

  21世纪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趋于高度一体化,使我们彼此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而国际文化的发展相互融合渗透,同时又更加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人类文化的交流沟通时常像朋友之间的对话一样,富有亲和、理解和默契。
  池龙善、苗登宇两位设计师都是我的朋友。池龙善教授任职于韩国庆云大学,苗登宇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我的同事。我最初是通过作品认识了他们本人。两位教授的作品和为人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个性,同时又有着东方文明传统的共同印记。或刚强中不失温和,或和善而不乏理性,或豁达外向,或深沉内敛,或关注历史文脉的传承,或直面现代文明的困惑……他们的思维模式都在其设计作品中得以鲜活呈现和充分传达。
  四年前,在《文化之香气——中韩文化交流主题海报展》上,我结识了韩国的池龙善教授。池龙善教授的设计作品将韩国的传统纹样以及砚墨、僧舞、民画、飞天舞等传统的要素用现代性的观念加以重组构建,与我们一直倡导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的理念不谋而合,追求亲和的章法布局,在绘画与设计之间寻找基点,并与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和当代艺术思维遥相呼应。他近年来为世界杯足球赛设计的平面招贴以及诸多设计作品,都以其悠远而丰富的东方意蕴和当代创新思维,引起设计界的共鸣和叹赏,大有“同声相求、同气相和”之感。
  苗登宇教授是近年涌现出的新一代中国优秀平面设计师。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即以其平和亲善的设计风格崭露头角,脱颖而出。苗登宇的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装帧设计与标志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也是他的设计风格,即平和中见智慧,亲和中见精神。他为人正直坦诚,作品多显朴素的风格,没有哗众取宠的表现,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具有把握设计语言而进行思辨的能力。他的一些设计作品,既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设计形式的新锐,又能不失设计语言的学术化。他运用设计手段把社会现象与文化思考结合起来,把当代的设计艺术传播到大众之中去。在全国美展获得银奖的《2000》和《洞见》等作品都传达出了他独到的思考和表现水准。
  艺术没有界域,设计走向多元。艺术是亲和的,在中韩两位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设计的对话、文化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在“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理念观照下,我们可以认识到:随着现代文化生活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化之中,设计师承担了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一方面承传着历史优秀的文明,同时创造出当代所需求的艺术样式,关注着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嬗变。
  人类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文化的关照呵护下,自由健康地成长,艺术家也在不断创新艺术样式,改造设计风格,中韩设计师即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着解析。在中韩建交15周年之际,在一个开放的文化平台上,中韩设计师以平面设计为媒介共同交流对话,这不仅是文化沟通与发展的契机,是新世纪设计艺术的一次亲和对话,同时亦可看作中韩艺术家的一次亲切拥抱。
  我期待着这次展览的成功,并期待着它给观者带来艺术的享受与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