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松林:艺术之母—民艺——有感于潘鲁生的治学与艺术探索

(2007-05-17 21:30:22)
分类: 赏艺术
 
杨松林:艺术之母—民艺——有感于潘鲁生的治学与艺术探索
《和合如意》
 
杨松林:艺术之母—民艺——有感于潘鲁生的治学与艺术探索
《满门增福》
 
杨松林:艺术之母—民艺——有感于潘鲁生的治学与艺术探索
《喜气满堂》
 
杨松林:艺术之母—民艺——有感于潘鲁生的治学与艺术探索
(作画现场)
 

  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一些青年画家振臂疾呼”“打倒传统!”之时,其时也很年轻的潘鲁生却毅然地在“传统”中,选择了常为人不屑一顾的“民艺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以长达20余年的忘情投入,在民间艺术的特殊“文化地质”中,以多学科视野对民间艺术做了综合性和独立性的双向研究,其学术取向包容民艺的艺术形态——审美的、技艺的等文化现象的研究;生活形态——民俗的、社会的、文化生态的过程研究。涉及民艺的史、论、采风三个构成要素及相关学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民艺采风考察、文化生态调查试验,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与民间文化资源,取得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构建一门多学科相关联,而又具有自身独立性的学科体系的建设,做出有创建性意义的贡献。
  这一过程正是中国画坛在改革大潮和西方现代艺术冲击下,处于两种文化激烈碰撞和文化转型与变革时期。毋容忽视的是这中间曾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过多否定,以至出现近几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和隔膜,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信,产生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是应以为鉴的。近20多年中国美术的发展已经证实,中国美术要在当今世界艺坛争得一席之地,获得独立的文化身份和学术话语权,只能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和发展环境,由跟随、模仿转向创造自己民族的新艺术上来,走一条由本土向现代的艺术之路。
  潘鲁生以明确稳定的文化选择和定位,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还以一个画家的情怀,一直把民艺当作一种动态的当代艺术样式进行考察。20余年间,他从成千上万件民艺作品中感悟到中国艺术的精魂和源流。民艺的无穷魅力,常使他灵感闪烁、激情洋溢。通过这种“母体文化”的孕育,为他的艺术生命培育了不可改变的“文化基因”,也为他在艺术上的厚积薄发哺育起强壮的艺术体质。于是出现“一夜之间”他由一位年轻学者突然摇身变为一名勇锐自信、激情喷涌的画家,用其鲜明的东方情结和现代气质的大作,与国际著名现代艺术家联手举办画展,进行东西方艺术家直接对话就非偶然的了。
  他在倾心研究民艺的同时,仍以双向开放的胸怀和国际视野,对当代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研究。以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生态共荣、与文化生态共存的和谐空间”的创作理念,呼唤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当代艺术!表现出重塑新时代民族形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正是以自己所积蓄的优势和独特的方式去实现这个使命的,仅从他近期完成的《吉庆祥瑞》、《风调雨顺》、《万代流传》、《鲁班线》、《紫气》、《灵动》、《彩墨新疆》等系列性宏幅巨制的创作可以看出,他目前的探索和试验是在以下几个要素的对接中进行的。
  ——以丰富的民艺资源和广袤的自然造化为创造的根基和母题;
  ——以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民间元素、艺术符号、文人笔法为创新的基因和语库;
  ——以外来艺术的文化精粹和优秀成果为借鉴的营养和元素。
  潘鲁生用自身在母体文化的孕育中生成的“生命因素”(思想、学养、才情、意匠等)与之对接,从中去探寻本土与当代文化的血脉关系,在多种元素的碰撞交融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和激情;创造具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气质的艺术生命。他的探索和作品也使我们看到多种不同元素的和谐振动所释放出的创新活力与潜力。
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一篇关于油画的拙文中写到:“民间美术处在底层,生长繁衍于自然、生活、人民之中,浸透着理想、愿望和情感。最普遍、最特殊、最土气、最完美、最富生命力。这是一个自由的艺术王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广阔深厚的“美”的矿藏,这正是我们民族的“魂魄”所在……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潘鲁生这位学者型艺术家在这“伟大母亲”的哺育下,为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派体系所走过的道路、付出的艰辛;也看到他将带着自己的探索成果,由本土走向现代国际艺坛的发展前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