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天命之悟——《胡希佳雕塑作品集》序

(2007-02-03 18:25:25)
分类: 赏艺术
知天命之悟——《胡希佳雕塑作品集》序
 
知天命之悟——《胡希佳雕塑作品集》序
 
知天命之悟——《胡希佳雕塑作品集》序
 

  初识胡希佳教授是在1980年,当时我刚入校。记得是在济南市东仓工艺美校的小展厅举办“教师赴敦煌采风汇报展”,他向新入校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创作感受。当年在同学们眼里,他英俊潇洒,极富创作热情。时至今日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作者与作品仍历历在目。说来也算有缘,展览中最受大家关注的“摹敦煌唐风菩萨”雕塑作品经历了从东仓校区到千佛山校区的搬迁,经历了学校由中专转入大学的跨越,辗转这些年中,这尊菩萨有时在展厅,有时在仓库,也经历过意外的洗礼,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件作品竟被我请回了家,开始伴随我的工作和学习直至今天。这尊和善的菩萨一直注视着我在书房苦读、作画和生活。因为这件作品与作者相识,这么多年下来了,通过一个展览,一件作品,认识了一个人,彼此成为师生、同事、友人。
  说来也巧,胡希佳教授在他知天命之年完成了代表作《孔子像范本》,或许是雕塑家与孔子有缘,有这样一次机会让他走近孔子、研究孔子、塑造孔子,从中也悟出不少人生哲理和艺术感悟。孔子在人生暮年回首一生做人、为学、从政上的历程,发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人生感言。对一位为孔子造像的艺术家来讲,五十而知天命,而可解先人,而能梳理孔子作为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气度,准确把握圣人的心绪与体态表情,有历史的积淀,有先辈的承传,当然也有胡希佳教授自己的认识与创新。艺术家的人生是浪漫而丰富的,而艺术的追求或许是恒定的。无论是而立年、不惑时、还是知天命,艺术家天真的一面,理性的一面,性情的一面,固执的一面,任性的一面,平和善良的一面都能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显现出来,若强若弱,但始终如一。胡希佳教授在知天命之年送给圣人的礼物,送给大家的作品也是耐人寻味的。
  与艺术有缘来自艺术家的天赋、执着和悟性,胡希佳教授即将问世的这本作品集恰好反映了他的艺术状态。平日来,他有自己的思考,也显示出“知天命”的成熟与不成熟。从作品的风格演变之中可以看到他从艺二十多年来的艺术追求、人格品质和教风学风。为人秉直是艺术品格的再现,为艺天真是他的成功之本。一般来讲,画家、作家出版自己的作品集虽很艰辛,但比起雕塑家出版集子却相对轻松。雕塑常常是建筑与环境中的“焦点”,是凝固的音乐,一件作品从创意、创作、成型到置于环境之中,雕塑家所付出的不仅是天赋与智慧,还有体力与毅力,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一本厚厚的作品集,积累了作者二十多年的教学成果、创作思想和艺术心血,来之不易。孔子对自己每个年龄段的评价似乎已成为中国人的人生共识,知天命之年结集出版既是总结回顾,也是艺术风格变革之始,这本作品集表白了艺术家的良苦用心。五十可变,变则通,通则灵。知天命亦可变,再变形韵,再塑意象,形神兼备,大气可成。
  胡希佳教授的雕塑作品有创作也有习作,涉及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代表作有纪念雕塑作品《孔子像范本》、《范仲淹像》、《孔繁森像》、《华岗像》、《成仿吾像》等。主题性创作有《升国旗啦》、《海花》《少女》等以及一系列陈设雕塑作品。另外近几年还创作了陶艺作品《天的记忆》、《开天》、《蛀之系列》、《瓶之系列》等等。纪念性雕塑作品多为大型雕塑,受政府或机构的委托命题创作,大多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胡希佳教授生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自身性情亦方正不阿,始终坚守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伦理观念,历经思潮数变从未随波逐流,故而对公共艺术有着自己坚定的见解与态度。笔者也始终认为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艺术家个人化的性情之作,严格意义上说来,它是公共艺术所置身的地域环境的政治意识、社会风尚、文化渗透和审美教化的体现,它需要“文以载道”,需要在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担当起维护社会伦理规范、增进文化认同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建设的重任。胡希佳教授的纪念性雕塑不能说完美无瑕,但从题材的把握、主体精神的宣扬、纪念人物气质风貌的塑造、动势体态的设定上都反映出他坚定的价值诉求。比如《成仿吾像》、《华岗像》,在表现山东大学这两位老校长的人物雕塑上,他以现实主义手法,但简洁、概括地提炼出了一代学人、教育家的精神风貌,在个体性中又注入了普遍性与典型性。作为户外纪念性雕塑,他们长久地矗立在山东大学校内,受到新一代教育者、学者与一代代学子的敬仰与怀念。这样的作品是艺术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
  在其他作品中,胡希佳教授似乎可以轻松一些,无论是主题创作还是习作,题材多样,表现丰富,材料的工艺把握性强,显示出深厚的创作功底。总体说来,他的作品将西方写实主义传统、现代雕塑观念以及中国传统雕塑理念与技法进行了兼收并蓄,透过作品集也展现出了他多年求索与探寻的轨迹。他很多作品不是为了单纯的表达,而是体量、块面、体积感、正负空间关系、形式感与主题、材料的融合与对比、线条与体量关系的尝试,他在雕塑这种空间结构形态中试图掌握弧、直、曲、凹、凸相互交织成的节律与张力。二十多年的创作道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表现的探究。近些年来,胡希佳教授又迷上了陶艺。对他来说,“做陶只为开心,开开心心地做,开开心心地烧”,在这种极其放松的身心状态下,艺术家反而容易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他既没有单纯延续古典写实主义传统,也没有直接照搬罗丹之后现代雕塑以反叛传统为目的的多元化极端形式主义探索,而是更接近中国传统文人的艺术创作心态,随着心性,写心达意。有的就是赏玩小品,如《芽狗》,在这件作品中,我们找寻不到贾戈梅蒂塑刀下的《狗》的影子,那是一只充满悲天悯人色彩的哲学意义的狗,它干裂、瘦长而孤独的身形负载着后工业时代人们自闭、恐慌、迷惘的气息。他的《芽狗》与其说是原始主义生殖崇拜,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充满着有机生动的人文主义情怀。与其相类似的还有《新袈裟》、《剃度了》。这两幅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并不尽完美,但笔者特别喜欢创意中流露出的诙谐与轻松,它一扫寺院禅庙的清规戒律,将小和尚处理成人间顽童,无拘无束,宽大的袈裟横向延伸,以夸张变形和概括刻划将人间烟火气一点点弥散开来。谁能说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汉代陶俑和唐宋玩具的影子。有时想,胡希佳教授的作品真是直写其心,真正是他直来直去,不肯苟求心性的直接抒写。当然,近来他的陶艺作品也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哲学深思的命题。像第九、十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蛀之系列》和《天的记忆》《开天》,在这些作品中,他以观念性的创作原则将抽象或具象的物象塑造与生命的终极追问、人生反思、社会观察结合在一起,赋予了陶艺这种传统材料、传统手工艺以新的艺术形式、时代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意蕴。
  胡希佳教授出版的雕塑作品是他知天命之年的结集,从他跨越二十多年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他艺术风格的演变与追求,亦可感受到他对社会的感悟,这些作品是他艺术创作、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回顾,也是他知天命之悟的表白。不惑也好、耳顺也好、从心所欲不踰矩也罢,艺术家永远都会保持年轻的心态、旺盛的创造力,知天命,知顿悟,知伦理,知情感。近读胡希佳教授的作品集,受他之托,是为序。

                             2006年元旦于历山作坊

(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艺术学博士)

文章引用自:http://www.design.cn/yszh/2007-02-03/671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