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讲设计 |
(芬兰家具设计师约里奥·库卡波罗设计作品)
设计艺术不是简单的设计加艺术,也不是科技加艺术,若用通常的称谓来讲,我想设计艺术应该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就要考虑到设计为谁服务?产品的消费者是谁?
在过去一些时期,中国传统工艺走向“美化产品”的误区。过去所谓工艺美术是很独立的一种艺术,如漆器、雕刻、瓷器、玉雕等,注重审美的成分多,关注装饰的因素多,重视实用的成分少,设计的艺术因素少,创造性的原创设计更少。我在英国斯坦福郡大学附近的陶瓷专业博物馆看到了英国的艺术,作为瓷器的发源地的中国,作为一个瓷器大国,我们看到他们的水平,为之震惊,尤其是他们接受中国的东西之后那种创新,他们对所有材料、工艺的把握,他们对所有的设计或绘画元素的把握,他们对陶瓷艺术语言的把握,确实是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我们现在的产品为什么原创性特别差,关键缺乏艺术的创新和技术的提升。
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在作交通工具的设计,而我们学院侧重的是公共设施的设计。在设计领域当中,中国人并不缺少吸收借鉴,但是在现代生活中的好多用品缺乏设计,缺乏原创性的设计。汽车或许可以模仿别人的,可以去制造,但中国生活方式的很多东西需要中国设计师去做。比如说饮水机,这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外国人是不喝热水的,我们在饮水机的设计上没有参照物,于是在所有日常用品中饮水机的设计最差。因为设计一定要研究人在使用的过程中的应用、尺度、造型、审美诸多因素,要研究要论证要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的专家介入。同时更要研究中国人饮水的习惯。
我们对生活方式的了解有多少?有没有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普查,有没有对人与物的尺度关系的研究,包括对审美方式的研究呢?这些是中国设计师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学校提出“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工科、文科两翼发展”目的是让同学有理科的知识、理性的思维,同时有艺术的创新能力。为什么我们把艺术与科学两大学科作为我们学校的重要支柱?因为设计艺术不是纯主观的创作,但有主观艺术创作的成分,现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我们对相关学科的了解越来越少,使现代大学生的创造性越来越弱,缺乏创新的激情。一个优秀的设计家、艺术家,他应对相关学科都有一种激情和一种接纳的愿望。但是现在我们缺少这种东西,希望不同专业的同学能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只有在相互了解的过程当中才会增长见识,增强综合素养,提高设计能力。尤其是作为史论专业和艺术学学科的同学要善于介入其它专业中去,增加知识的面向,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大学四年,老师教给你的只是一种方法,方法比你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专业实践课较多的同学应多了解一些理论的东西,多增加史论的课程。
前一篇:福本子——女人过去责任的象征
后一篇:挖掘传统要站在现代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