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说民艺 |
旧时鲁西南地区,有一种妇女用来夹放鞋样子或绣花花样、花线的小书册,叫“鞋样本子”,也叫“鞋样子本”。它是把一些不足尺长的小型木版画装订成或厚或薄的本子,用一整块家织蓝染布像包书皮一样制成封面封底,封面上再钉缀扣鼻扣眼儿和布盘扣,书脊处用白色棉线“装订”,其外形俨然一本装帧精美的线装书,当地人称它为“书本子”。在我们当地方言中,“书”通常被读作“福”,所以“书本子”也就念成了“福本子”,又增添了“幸福之本”的含义。
当地有个风俗,儿媳妇“过门”后,婆婆要准备五样女红用具送给她:鞋样本子的蓝布封皮、针线活筐子、纺花车子(纺车)、包囊子(针线包)和剪子。儿媳妇也随即向婆婆请取丈夫的鞋样和袜样,婆婆从自己的鞋样本子里取出,一起交给儿媳。从此,作娘的就算把儿子今后的一切打算全部移交给儿媳了,媳妇就将丈夫的鞋样与袜样收取在自己的“鞋样本子”里,伴随一生。
别看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婚嫁用品,但却是由男女两家来共同完成的。娘家给准备书本子,就是里面的画册,由新娘婚礼这天作为嫁妆带过去。仪式举行完毕,婆婆再把鞋样本子的蓝布封皮送给媳妇。当地流行着这样的俗语:“娘家的本,婆家的确(音que)儿,打的粮食没处着(音zhuo,放的意思)。”娘家的本,就是说鞋样本子是由娘家陪送的,这是书本子的主体;婆家的确儿,“确儿”是土语方言,一般用来指“袼褙”,即“葛贝”。“贝”应该是史前对纺织制品的统称,所以“葛贝”指的就是葛布,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服饰纺织制品之一。葛贝在当地最初是指鞋底,因为我们那儿手纳的鞋底都是用苘麻脱胶后梳理晾干制成的。山东很多地区都把“袼褙”称为“确儿”,如“布确儿”、“纸确儿”等。鞋样本子的封皮离不开“确儿”,因为单层布做封皮不够挺妥,太软,总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行。这个封皮的常规做法是先做同样大小的布确儿,在它外面贴附一层蓝色新布,再做扣,镶扣眼儿,用线仿照线装书的样子在书脊处走明线,一来好看,这是一种对知识的载体的“克隆”,充溢着书卷气;二来多走几道线也结实耐用。婆家的“确儿”,言指外面的封皮是婆家给的。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也只有男女双方共同来完成,才会迎来新生活的完满与幸福:“打的粮食没处着”,将来的小日子年年有余,粮食多得没处搁!
这是一种隐寓式的教育。在结婚这个人生重大的仪礼上借用“鞋样本子”这个符号来传达一种观念:今后的日子是两个人的日子,无论什么事情,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这是双方老人给这对新人最好的一个启示。
中国人一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日子过得好与坏,与家里的女人有密切的关系。旧时妇女识字的不多,社会衡量她们的标准和现在不一样,是看她们的“妇德”。妇德除了性情、品格的要求之外,技能要求主要是女红。“红”在这儿读作“工”,也可写作“女工”、“女功”。一般女孩子不到10岁就开始学习针线活,比如纺织、刺绣、裁剪。结婚穿的衣服、被面、床单、陪嫁的纺织用品一般都是她们自己亲手做的。这样的巧手是各家都想娶的好媳妇,而且一个女人在婆家能够立足,赢得众人的尊重也主要靠这手好手艺。所以,婚礼时从自己娘家和婆家手里接过这个崭新的鞋样本子,有一种深层的寓意在里面,这就是接过了一个“家”,以后家好家坏,全凭她的手。这个本子里也逐渐会加满东西,有她从婆婆手里接过的丈夫的鞋样、她自己的鞋样、公婆的鞋样、孩子的鞋样,可能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鞋样,比如小叔子、小姑子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绣花样子、花线等等。等本子旧了,满了,她也就老了,该为下一代准备新的本子了。
其实两家老人交给她的就是一种责任,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一种责任。很重。不过,我们老家对书本子还有一种说法:“娘家的本,婆家的确儿,生的孩子一小窝儿。”这种说法更为隐晦,意思是两家老人在儿女结婚时备下这一物件后,就会有利于生育,多子多福。娘家的本,喻意“瓤”,婆家的确儿,喻意“皮”,结婚后,皮和瓤套在一起,结成了完整的一个整体,用以比喻男女阴阳合体,永不分离,所以才会衍生出生命繁衍的主体——“生的孩子一小窝儿”。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书本子,既然负载着如此深远的意义与使命,在结婚这一重大的人生关口,有谁还会弃而不用呢?这是一种信仰,一代又一代,只要女人的生活不变,她们在生活中充当的角色不变,鞋样本子也就不会变。
当地有个风俗,儿媳妇“过门”后,婆婆要准备五样女红用具送给她:鞋样本子的蓝布封皮、针线活筐子、纺花车子(纺车)、包囊子(针线包)和剪子。儿媳妇也随即向婆婆请取丈夫的鞋样和袜样,婆婆从自己的鞋样本子里取出,一起交给儿媳。从此,作娘的就算把儿子今后的一切打算全部移交给儿媳了,媳妇就将丈夫的鞋样与袜样收取在自己的“鞋样本子”里,伴随一生。
别看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婚嫁用品,但却是由男女两家来共同完成的。娘家给准备书本子,就是里面的画册,由新娘婚礼这天作为嫁妆带过去。仪式举行完毕,婆婆再把鞋样本子的蓝布封皮送给媳妇。当地流行着这样的俗语:“娘家的本,婆家的确(音que)儿,打的粮食没处着(音zhuo,放的意思)。”娘家的本,就是说鞋样本子是由娘家陪送的,这是书本子的主体;婆家的确儿,“确儿”是土语方言,一般用来指“袼褙”,即“葛贝”。“贝”应该是史前对纺织制品的统称,所以“葛贝”指的就是葛布,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服饰纺织制品之一。葛贝在当地最初是指鞋底,因为我们那儿手纳的鞋底都是用苘麻脱胶后梳理晾干制成的。山东很多地区都把“袼褙”称为“确儿”,如“布确儿”、“纸确儿”等。鞋样本子的封皮离不开“确儿”,因为单层布做封皮不够挺妥,太软,总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行。这个封皮的常规做法是先做同样大小的布确儿,在它外面贴附一层蓝色新布,再做扣,镶扣眼儿,用线仿照线装书的样子在书脊处走明线,一来好看,这是一种对知识的载体的“克隆”,充溢着书卷气;二来多走几道线也结实耐用。婆家的“确儿”,言指外面的封皮是婆家给的。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也只有男女双方共同来完成,才会迎来新生活的完满与幸福:“打的粮食没处着”,将来的小日子年年有余,粮食多得没处搁!
这是一种隐寓式的教育。在结婚这个人生重大的仪礼上借用“鞋样本子”这个符号来传达一种观念:今后的日子是两个人的日子,无论什么事情,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这是双方老人给这对新人最好的一个启示。
中国人一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日子过得好与坏,与家里的女人有密切的关系。旧时妇女识字的不多,社会衡量她们的标准和现在不一样,是看她们的“妇德”。妇德除了性情、品格的要求之外,技能要求主要是女红。“红”在这儿读作“工”,也可写作“女工”、“女功”。一般女孩子不到10岁就开始学习针线活,比如纺织、刺绣、裁剪。结婚穿的衣服、被面、床单、陪嫁的纺织用品一般都是她们自己亲手做的。这样的巧手是各家都想娶的好媳妇,而且一个女人在婆家能够立足,赢得众人的尊重也主要靠这手好手艺。所以,婚礼时从自己娘家和婆家手里接过这个崭新的鞋样本子,有一种深层的寓意在里面,这就是接过了一个“家”,以后家好家坏,全凭她的手。这个本子里也逐渐会加满东西,有她从婆婆手里接过的丈夫的鞋样、她自己的鞋样、公婆的鞋样、孩子的鞋样,可能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鞋样,比如小叔子、小姑子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绣花样子、花线等等。等本子旧了,满了,她也就老了,该为下一代准备新的本子了。
其实两家老人交给她的就是一种责任,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一种责任。很重。不过,我们老家对书本子还有一种说法:“娘家的本,婆家的确儿,生的孩子一小窝儿。”这种说法更为隐晦,意思是两家老人在儿女结婚时备下这一物件后,就会有利于生育,多子多福。娘家的本,喻意“瓤”,婆家的确儿,喻意“皮”,结婚后,皮和瓤套在一起,结成了完整的一个整体,用以比喻男女阴阳合体,永不分离,所以才会衍生出生命繁衍的主体——“生的孩子一小窝儿”。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书本子,既然负载着如此深远的意义与使命,在结婚这一重大的人生关口,有谁还会弃而不用呢?这是一种信仰,一代又一代,只要女人的生活不变,她们在生活中充当的角色不变,鞋样本子也就不会变。
后一篇:让我们的设计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