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艺教 |
前不久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将传统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我感觉在有条件的学校让孩子们上上民间艺术课,发展一下业余爱好,从小打打中国结,做一些编结、织绣的东西,从小动手做一些陶艺、陶瓷,这种方式,可能更有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毕竟只从书本上、典籍上,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不深。再者,这种方式,无论是审美的,还是技能的,还是一种文化品格的培养、塑造,我感觉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这种陶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从而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会。我曾在1999年参加了一次“山东省青少年陶艺夏令营”活动,令我感受很深。孩子们通过参加制陶的过程,亲自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陶器。听着他们讲述对陶器的认识,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对制陶有自己的感受和切身的体会,这些是从书本上无法学来的,而这也正是对目前我们教育中存在的缺陷的一种弥补。
在基础教育当中,我们目前的艺术教育是按西方模式,也可以说按西方古典艺术教育模式延续的,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当下我国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强调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包括手工制作都可以加入到我们的课程当中,特别是民间艺术。比如民间造物艺术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了解和认知,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当下,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传统文化面临冲击并日趋消亡。如何将这些传统民间艺术保留下去,将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按照和谐文化的方针,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把传统民间文化纳入素质教育当中,传承民间文化精神,把民间传统文化的根留住。如果这些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民间的手艺将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