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说民艺 |
鲁西南妇女夹鞋样的本子
中国的许多民艺作品所表现的题材是吉祥、含蓄、渴望,对于男女之间的情爱也是如此,特别是女人对男人的感情、女人对子女的感情,更得落实到以物寄情的方式来表述。这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东西,既有人情味,又有亲切感。过去鲁西南地区冬天都穿一种免裆肥腰的大棉裤,就这么个普普通通的棉裤,还有一个特殊的用场。冬天天冷,可谁家也不舍得长时间地烧火取暖,屋里都很冷,当娘的就干脆把不会走的孩子揣在自己的裤腰里,小孩和娘面对面,心窝贴着心窝,只穿个小棉袄,精光着两条腿,当娘的用自己的体温来暖和孩子。想吃奶了,就吃,想睡了,就睡。做娘的身上带着孩子,得穿两件棉袄,两件袄一正一反地穿。因为过去都是右衽的大襟袄,前面两片衣襟一大一小,只穿一件,怕系不上扣冻着孩子;穿一正一反两件袄,不管孩子在里面怎么逛荡,总有一边的扣可以系上。母亲是最心细的,天多冷,也冻不着孩子,有她的身子护着呢。身上揣着孩子还不能闲着,得干活,怎么办?当地姑娘出嫁的时候都有一个织花带,专门绑作嫁妆的被褥用的,很结实,一般都是女孩子亲手织的,上面满是吉祥图案。结婚以后,她们都珍藏着,这时候拿出来派上了用场,用花带打结,把孩子捆在身上,这样起起坐坐也不影响干活。每个孩子都是母亲这样带出来的,当地还有一个童谣唱这种情形,其中有一句我记得是“爹纺花,娘织布……小小儿,要吃妈(奶),拿个刀子割去吧。”孩子要吃奶,娘织布顾不上,任他自己去吃吧,拿个刀子割去吧,你听听,母亲对孩子的这种感情,这种无私,这种亲情。
等所有的孩子长大以后,织花带就成了拉犁的拉绳了,一直出力到它断了为止。我觉得,民间织花带的命运就是乡村妇女一生命运的写照,在过去,这些例子很普遍,也很真实。
其实,在民间男女之间的情爱并不完全体现在性爱上,而是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责任感上。一个女人,她爱男人,爱孩子,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们,献给了自己的家。老人们有句话,说女人就是这个家的泔水桶,有时候想想这个比喻很恰当。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往往女人是最辛苦的,最脏最累的活儿都是女人来干,有了她,这个家才运转得有条有理,一旦缺少了这个泔水桶,后果会是怎样呢?应该说,中国女人特别懂得爱的实质,在她们心里,爱就是付出,就是奉献,在传统观念中,就是为她的男人做一些事情,这就是中国女人的伟大之处。
曾经采访过我国一位著名艺术家的遗孀。老人已年逾八十,在老伴去世的二十多年里,一直整理他的文集、画作,为他创建美术馆奔波操劳,每次把老伴的画集送给朋友的时候,都郑重地签上两个人的名字,并再三地说把他的名字签在前边,这是一种敬重,一种感情,一种真正的爱情。有一个朋友对此很感慨地说:“这是中国女性的伟大之处。”女人可以为她真爱的男人献出一切,这是她无悔的、真爱的一生,是无私的。男人对女人能做到吗?
前一篇:技术在设计教育的成分占多少?
后一篇:当下建筑设计师培养,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