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讲设计 |
(山东工艺美院学生何绪桂作品《秋天的回忆》)
(山东工艺美院学生孙广泽作品)
设计艺术与绘画是有区别的,严格上说来,它是一个设计活动,是系统的程序。设计人员不是纯艺术家,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说,应该更接近工程技术人员或艺术管理人员。
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必须在四年内牢固树立这种基本的专业理念。但这个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在知识传授上有一个科学、渐进的过程,让学生逐步接受这种理念。
课程设置体现的是对学科本质及学科系统性的认识。我们不能总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承传着美术教育的套路,都是由绘画开始步入设计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虽然都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对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也仍然十分淡薄。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招生考试到学校的课程设置、设计思想、职业特点以及实践环节都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从画素描、画色彩、到画图案、画装饰、画设计,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仍显不足。教学结构中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中理论教育的比例分配、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缺乏研究与系统性。其中,对于“画”的课程繁多又庞杂,当然,并不是说绘画的基础要淡化,从某些专业方向上来讲,甚至还需强化,但它不是设计艺术学科的最终目的。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应该明确,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而培养这些素质,又必须开设那些课程,课程应该怎样讲授。站在现在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确实存在很多欠缺,因为还是重在造型教育,画图案,画设计,对所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与客户应对的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知识的缺乏,造成设计人员更多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与工艺上的障碍。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在设计岗位上靠经验的积累,靠悟性,在弥补这段缺陷。还有很多学生毕业几年之后,就沉寂了,或者转行了,缺乏进一步的发展潜力。更有一些学生在技术的岗位发展得还不错,一旦步入管理者的行列,就暴露出缺少设计管理理念和素质的问题,使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必须在四年内牢固树立这种基本的专业理念。但这个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在知识传授上有一个科学、渐进的过程,让学生逐步接受这种理念。
课程设置体现的是对学科本质及学科系统性的认识。我们不能总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承传着美术教育的套路,都是由绘画开始步入设计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虽然都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对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也仍然十分淡薄。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招生考试到学校的课程设置、设计思想、职业特点以及实践环节都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从画素描、画色彩、到画图案、画装饰、画设计,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仍显不足。教学结构中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中理论教育的比例分配、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缺乏研究与系统性。其中,对于“画”的课程繁多又庞杂,当然,并不是说绘画的基础要淡化,从某些专业方向上来讲,甚至还需强化,但它不是设计艺术学科的最终目的。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应该明确,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而培养这些素质,又必须开设那些课程,课程应该怎样讲授。站在现在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确实存在很多欠缺,因为还是重在造型教育,画图案,画设计,对所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与客户应对的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知识的缺乏,造成设计人员更多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与工艺上的障碍。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在设计岗位上靠经验的积累,靠悟性,在弥补这段缺陷。还有很多学生毕业几年之后,就沉寂了,或者转行了,缺乏进一步的发展潜力。更有一些学生在技术的岗位发展得还不错,一旦步入管理者的行列,就暴露出缺少设计管理理念和素质的问题,使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前一篇:七夕:中国情人节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