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幸福玛丽娅微博
幸福玛丽娅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384
  • 关注人气:26,3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终关怀随笔(妈妈:其实我已经准备好了)

(2012-08-02 12:17:0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临终关怀/生命教育

    对于这位癌症阿姨,考虑到病情的特殊情况,在他的请求下,我提供了上门服务。(目前只对这类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和丧亲老人的哀伤辅导做上门咨询。)

  

    为了便于引入我,儿子介绍给她我是肿瘤医院X医生(阿姨认识认可的)推荐的心理咨询师,我也这样自我介绍。和阿姨谈了两小时,我直接介绍自己是心理咨询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是和癌症病人谈心,谈谈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生感悟、死亡、梦想心愿和人生回顾这类话题。

 

    阿姨很开心,终于有人和她开始交谈这类话题了,几乎没有需要什么时间建立信任关系,很快就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起自己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每天的生活,对后事的期待。

 

    阿姨给自己的人生满意度评分0-10分打7-8分,只为50多岁丧夫,和晚年得这癌症各扣1分,对于其他都很满意。国内想去旅游的地方都去过了,有个孝顺懂事、让自己为之自豪的儿子,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事情,没有什么没有完成的心愿。晚年时候还在社区学习了自己喜欢的书法、国画工笔画(阿姨喜欢画鸟)、篆刻(篆刻是很有意思和很让人心静的),做这些事的时候心情很愉快平静。现在白天独自在家的时候就看看书,看一些轻松的自然、地理、游记、画册方面的书;听听上海的广播,有很不错的针对老人的好节目(医疗保健、养生等)。听说我也想重拾书法,阿姨还很热心地要借字帖给我,支持我去做这件可以修身养性又很有内涵的事情。

 

   阿姨对自己的病早过了最初的不相信转为接纳,不是悲观认命而是乐观坦然地接纳。她说:现在得癌症的人多了,又不是就我一个人,再有钱有势的人也一样得癌症,一样无法治疗,一样要死,我现在也不需要太了解我的病情和进展,心情平静地过好每一天。我也不需要墓地,因为没有意义,增加儿子负担,浪费国家资源,我也不在乎是不是要和孩子爸爸在一起,我是无神论者,死亡对于我就是完全的消失,那就把我撒在我喜欢的大海上吧,我从广播里知道上海有海葬,我很高兴。我十年前想过有一天如果生病了,我就自己独自买张船票,在海上,游到哪里都可以。(阿姨是北方人,她爱死了大海)

 

    谈起后事,阿姨像个女孩般有点含羞地笑着说:“我只希望我能穿得漂亮点走。我不喜欢外面卖的那些臃肿的棉袄丧服,我喜欢看京剧,我想最好能穿着戏服,好看的裙子,再给我画点妆,我就很开心了。如果到时候他们没有给我准备,那也没有关系,放在心里就够了。”

 

   对于现在生活的态度,阿姨的豁达更是让我佩服,她说:“我其实很明白,我这一辈子已经很好了,我也没有什么压抑的,我只是选择让自己过得糊涂点,你说我到底是明白还是糊涂?”我给阿姨的反馈是:“你是明白地糊涂着,你的脑子对这些问题都很明白了,只是有意识地选择着让自己糊涂点过,这真是最好的态度了。”她也享受着我给她送的一篮子鲜花,认同我说女人不管到了什么年龄都会是喜欢鲜花的,她说:太高兴了,这是只有女人才会送的礼物。我也很高兴你今天能来和我谈这些,我相信是我好人有好报,老天就给我送来一个你,我多希望能和我儿子也能像和你这样深层和畅通的交流这些。可是我知道他害怕和我谈这些,我也知道他爱我,他努力为我做一切事,他每个眼神和动作中对我的爱和不舍得,我们一辈子就这样是“意会”着的交流方式,这也挺好,我们互相能感受到对方的爱,这就足够了。

 

   这里,给我的新的一个收获是:我原来的目标是希望能把自己作为桥梁,抛砖引玉,最终建立亲人之间的深层交流。其实,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未必都需要也都能够达到心理学倡导的语言的表达,每个家庭、每种关系之间都有多年彼此习惯和形成默契的交流方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问候,都是心领神会的爱的表示,也是中国人最擅长和共同习惯的。有时,也没有必要非要改变为别的交流方式,自己的感情能够准确表达出,对方的感情能够完全接受到,就行,不够时,再辅助其他的沟通方式。

 

   本来这个咨询,是受儿子委托,给妈妈谈谈。咨询的最后,我又接受了妈妈的委托:我的儿子是个很好的人,他现在承担的压力比我大,后面的伤心比我多,他更需要你们专业的帮助,你帮我好好开导他,陪他走过这一段。你能来陪我谈心,我很开心,你能帮我帮助我的儿子,我非常的感谢!

 

    很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你一直做临终关怀,是不是很恐怖?心情是不是经常不好?

     其实没有,死亡更多时候是一份礼物,生命中最精彩最厚重的那份礼物,敲开死亡恐惧的外壳,里面其实是一份充满着爱和浓厚感情的本质,我每次都多么希望这份礼物能够由那些亲人自己收获到。其实,需要做的只是一点点:胆子大有点,对于和父母谈死亡这个话题更放松一点。不要着急打断,因为自己的害怕,而丢失了收获爱的礼物的机会,也剥夺了父母送出生命礼物的权力。

 

   另:对于如何开始谈这个话题,怎么谈才能不会感觉不好,这的确在家庭内部,尤其是癌症晚期病人的家庭内部,是一个为难的事情。我也和一些临终病人交流过这些,他们也表示在最后时期的确会很敏感,对于亲人朋友的一个眼神,突然对自己无微不至地很好,突然和自己认真地深层谈话,谈这些话题的确是会引发猜疑“是不是我快死了”,所以,也觉得不如和同龄老朋友、专业人士谈得轻松放松。

 

     除非在大病未来时就锻炼对于谈死亡话题轻松讨论交流的常态,否则病重最后的确家人之间谈论死亡非常沉重和艰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