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参加了手牵手关爱生命组织在上海肿瘤医院请花老师给志愿者做的督导。收获很大,特此将笔记整理记录在此,也供有兴趣、想学习的朋友参考。
1、临终关怀志愿者,同时还是情报员和艺术家的角色。情报员就是要观察和了解病人的爱好,在以后的服务中可以带上一些他喜欢的小东西以增加亲密感,越琐碎越好,甚至到喜欢吃什么,照顾病人的家属喜欢吃什么、有什么兴趣。
举例:曾经有病人非常喜欢喝咖啡,现在却病重不能喝,家人或志愿者做的就是用咖啡煮水,用小勺子放在其唇边,让他嘴唇沾一点,重新感受咖啡的味道。
2、服务没有专业,病人即家人。所有家人做的事情,在需要时志愿者都能做到。要在思想上整合,行为上改变,我们就是病人的家人。我们的说话越琐碎没有逻辑性,越像家人,越有逻辑性越像专业人员。将家里的互动模式带进病房,是拉近与病人关系好方法。生活中没有道理,永远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越形而下的,越是真实的生活。如果志愿者是专业角色,病人会很喜欢,觉得你很厉害,但是会将你看得高高在上,不想告诉你他在想什么。志愿者越像家人,成功在细节,越能让病人放心放松放开接受你的帮助。
3、面对别人对“临终关怀服务”不理解和疑问,“你做这些为什么?”回答:“我说不出,我们一起做吧!”因为没有做过的人,永远不会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做,在做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好和收获付出。
4、离开案主时,有没有留意和家属说什么?
“辛苦你了!”这句话很重要,需要在离开的当下说,在平时交谈过程中少说。离开病人时说什么?“我下周来看你“(说道就一定要做到。
5、对于一直拒绝接受服务的病人态度:先放下,在某个点上学会等待,将此训练自己等待的耐心,尽力就好,做了就好了,适时放下。
6、临终关怀志愿者的关注点不要太多放在病人症状情况和治疗方案上,记住你不是医护人员。
7、不同表达对于病人作用的不同:举例1:病人每天都有不同的家人陪伴。志愿者:“大家都支持你!”建议表达为“我好羡慕你哦,有那么多人陪”用羡慕有人能陪她支持她,病人会主动告诉你她有什么想法。比前一种表达更容易建立信任感。举例2:病人告诉自己的10岁左右的女儿自己生重病了。建议志愿者反馈:“太棒了!你好勇敢!有很多母亲都无法告诉孩子自己的病情。”要一直表达支持,有思想和感情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支持,下次你再来服务时病人会觉得你就像家人一样。
8、关于病人放化疗后的脱发。可以不用讲病情(因为不是医护人员),讨论病人对于脱发的感受也没有太大作用,可以跳过这个话题,不如下次来服务时帮她买顶假发套带来,很随意地说”我正好看到一个假发套好漂亮啊,就想买一个送给你”,会更是温暖的关怀。对于病人坦然地光着头发,也要提供支持说“你好棒啊!我亲戚掉发,表现得完全不像你这样”。有很多病人的性格是用柔软的方式扛起刚毅,将乐观呈现给别人看,不希望展现自己的柔弱无助,不希望周围人为自己的病情而难过,这就似乎在说他们是失败者一样,是他们即便在病重也不能承受的。
9、关于留电话和要电话。在自己时间能保证时,可以留自己的电话给病人家属,告知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打电话给自己,但基本也要接到电话就最好能到,否则也就失信于病人了。也可以在关系建立后跟病人或家属要电话,以便电话联系提供支持服务。
10、如果到医院探望而病人不在,可以留下卡片告知来过,让病人感到被关怀。
11、关于和病人的拥抱。分清是自己的需要还是病人的需要。不建议常用拥抱,因为太仪式化了。尽量不要有大面积的接触,效果还不如用手轻轻地摸一下病人的身体或者轻轻碰一下病人的手好。
12、关于给病人做按摩。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我一直也想帮病人按摩,缓解他们身体的疼痛,但是又担心自己没有学过按摩,动作不标准,反而有负作用。督导老师问“你在家有没有给你老公按摩过?有没有给你孩子按摩过?给他们按摩时你学过吗?如果没有,先从给家人按摩开始”。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如果病人已经能将自己的身体交给你按摩,如果已经能够接触到身体,那是服务的信任关系、亲密关系已经建立的很好,病人已经将志愿者当成家人了,是非常好的。(想起在妈妈临终前,我也每天帮她按摩她腿部萎缩的肌肉,也的确没有考虑过自己有没有接受过按摩培训,只是带着爱和关心去爱抚,去让她感到舒服一点)
13、20多岁的志愿者对于7-80岁的老年临终病人服务。如果生病的老奶奶已经无力说话,不想说话,可以对照顾的爷爷说话,提供支持“爷爷,你辛苦了!你好棒哦!”(你就是那个纯真的小孩!)这句话就已经是代表他们的孙子孙女让他们有安定感。还可以带一些水果过去,像家人一样说“爷爷奶奶,我来了!我刚好路过医院,我买了水果,分一半给你们,我们一起吃水果!”这个表达比让他们感觉你专程来,专门送水果来给病人和家属感觉好。
14、对于心态很超脱,已经成功与癌症斗争并存几年以上的病人:可以帮他们患病后的一路心路历程做记录,如果对方体力不错,可以邀请他和别的癌症病人分享,帮他把生命的品质放大。
15、志愿者也要观察细节,甚至家属的坐姿,仪态,身体语言,哪个脚翘在上面、体型上有没有生过孩子......从中读到他们的心理、心态、关系。(我觉得得配合学些类似FBI解读身体语言的心理学书呢)
最后:我很喜欢这个督导老师,为他的感性和性情中人,尤其当大家邀请他将当下的感受唱出来的时候,那么长悠长而深远地、像梵音像佛乐像少数民族的歌、忽而流下两行泪,忽而夹杂笑声的歌唱,相信同样触动了所有在场人的心。后来得知老师是台湾高山族人,他们那个民族里,所有人从小就用唱歌来说话,用唱歌来表达情绪,真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