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终关怀随感(二十八)

(2011-01-28 17:35:15)
标签:

临终关怀

癌症晚期

肿瘤医院

杂谈

分类: 临终关怀/生命教育

    首先要提醒自己,以后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不超过次日,不可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得从上周五说起,印象比较深的是——

 

1、我把三本关于死亡的书《濒死回忆》、《前世今生》、《相约星期二》借给了成,让他春节期间学习。

 

2、无意中谈到了佛教,他对佛教的所有的回忆,他如何在多年里陪伴老母亲在每个初一、十五去玉佛寺烧香拜佛,曾经他求的是母亲的身体健康,现在该求自己身体健康了。我主动告诉他,我下周会去寺庙“谢太岁”(去年年底因为本命年在静安寺“拜太岁”),届时我会帮他代为祈祷健康。

 

3、交流了临终关怀服务的介入内心深浅的问题。这是那天其他志愿者遇到一个问题:一个病人,上次谈得满好,和家属谈得也不错,这周再来却被拒绝服务了。究竟是什么原因?是志愿者哪里谈"坏"了?还是病人和家属之间的关系在这周内有了什么问题?或者又是像之前提到的那个案例,一次性介入内心太深,搅动太强,反而让病人身体心情受不了?成作为病人,他的观念也是:得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区别对待,得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介入太深,也要考虑病人身体病情。否则的确因为心情波动影响正常饮食睡眠,而影响病情,反而适得其反。

   

    我问他,我给他的服务感觉是否让他哪里觉得不好,或者有没有介入太多太快让他身体不舒服?他回答:“没有,你做得很好,我很舒服的,你让我能够正常吃饭睡觉,哈哈”这真是一个好的反馈。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的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在每次服务结束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否则别自己感觉良好,对方却“深受其害”。我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原则也还是那句话:即便不能帮助别人,起码不能“伤害”病人。

 

4、他请护工外出买来了花生、瓜子、小番茄、桔子。邀请我一起吃,我们一边磕着瓜子一边聊天,感觉出了家人一起过年的气氛,很温馨。

 

5、带着那天和我同去的楚楚和他招呼,得到反馈“你女儿比你漂亮,比你秀气”,楚楚害羞地在床前表演起“平移”式行走,得到了成赠送的卡通钥匙扣。她终于见到了妈妈连续半年每周五下午约会的叔叔。

 

6、告诉他下次来把那个收音机(没有配到他需要的耳机)再次带来送给他,陪伴他过年,这样当大部分病友都回家过年,他独自留在病房的那个大年三十之夜,可以通过广播收听到春晚的直播,有个正常的参与感,正常的过年的仪式。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从这点来看,春晚再难看也需要一直办下去的,因为它的存在也已经是春节的重要仪式之一了。

 

7、说起了我错过了给老公办30岁、和40岁两个整生日,让他失望伤心了,他也帮我积极想办法补救对老公的伤害。得知成的生日是8月31日。2011年8月31日是他50岁的整生日。他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如果能够,我定要送他一份特殊的礼物好好奖励他!

 

8、回到会议室,和一个精通佛教的志愿者讨教了“佛教在临终关怀中的运用”问题,收获非常大,我能感觉到自己也在被一些无所不在的隐形的力量带着往佛教的道路上慢慢地走。

 

    临终关怀是一个刚起步的探索阶段的事情,那佛教志愿者说全国最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就在这里,就在我们这群人之中了。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把服务的全程记录下来,也给后来的、其他的志愿者做参考做借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我把微博上个人标签改为了以下这10个词:

    生活观察者、生命感悟者、人生记录者、人间真情感动者、心理学探索者、终身学习者、临终关怀志愿者、思考者、体验者、探索者。

   这也是我一生都会去做的事情,不计时间、精力和经济收入都会坚持到底的事情。这是我找到的我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次,志愿者伙伴在讨论一个新的思考题,这也是大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临终关怀,究竟是应该以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应该以病人家属为主要服务对象。

    有不少伙伴认为应该以家属为主,因为我们和病人的对话最多一周一次2小时,而剩余的所有时间都是病人家属在面对病人。他们的心情、态度、观念、交流模式和病人的关系等等将直接影响着病人临终前的感受。

   对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中,目前结论是我觉得都重要,两部分工作都需要做。当然这就又涉及时间和精力、专业问题。

 

    就这方面说,成先生是一个特殊的病人。这样没有任何家属出现的服务,而且那么长时间健康地存在着,可以有开朗的个性、谈话的喜好的病人,真的很少。就像小静说,遇到我,是成的幸运;遇到他,也是我的幸运。是他给我这个可以长时间边从容不迫地实践、学习、探索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