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终关怀”的中国之痛(转)

(2010-09-15 06:30:37)
标签:

临终关怀

健康

分类: 临终关怀/生命教育
 Kelly:

“临终关怀”的中国之痛

   

    在接触“手牵手”之前,“临终关怀”对笔者来说还仅是一个来自书本的术语。单从字面而言,这就已经够矛盾的了——一方面,“关怀”是一个温暖的词汇,让人亲近,而另一方面,“临终”却又感觉冰冷,令人敬而远之——与这项事业目前在国内的状况竟有些不谋而合。

   

     2010年8月,壹基金典范工程评选小组来到了上海市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也就是传统叫法上的“姑息治疗科”,这里备有十几张病床,专门为晚癌患者提供生命最后几个月的“姑息治疗”。在这个不太受人关注的小科室里,被称为学界“达人”的姑息治疗专家成文武主任和来自“手牵手生命关爱中心”的志愿者们,正共同探索着“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前进之路。

 

   

    “临终关怀”一词起源于西方,指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

   

    据成医生的介绍,目前上海市是各种癌症的高发地区,工业化的脚步让原本远离人类的各种疾病也加快了侵袭我们的进程。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不仅在精神上,更在肉体上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而在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就将带着遗憾和痛楚走向人生的终点。“手牵手”的志愿者们正是这样一群“守护天使”,他们象黑暗中温暖的火苗,让每个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安详地、有尊严地、无憾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

   

    “守护天使”的勇气和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临终关怀在中国的艰难之路我们也无法回避。

   

    首先,中国文化历来是强调生避讳死。传统的儒释道,都宣扬追求现世生活的安稳与秩序,对死亡和来世素来讳莫如深。这也造就了现代社会崇尚年轻、活力、健康、享乐,年老、疾病、死亡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直面死亡,不论对卧病还是健全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医学界对临终病人的态度亦停留在医疗技术层面。对于晚癌病人的救助——既然已无可救,是否还需要助?——依然存在争议。在医疗资源本身并不充裕的现实下,临终病人应该得到多大程度的照料,又由谁来承担,至今尚不能做到泾渭分明。

   

    除此之外,“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伦理毕竟深入人心。当亲人在弥留之际,将抚慰的工作交给医生或一些素昧平生的志愿者,哪怕这些人都是专业人士,对于很多病人家属而言,亦不能轻易接受。而事实上,我们看到,随着亲人离世,这些家属的痛苦恐怕还刚开始,许多人会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精神长期得不到恢复,这个人可能更需要心理上的辅导。

   

    因此,在中国开展临终关怀工作,无异于一场思维革命。不仅要突破传统思维固有的死亡观念和伦理道德,更要扭转工业社会将人物化的趋势,引导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

   

    而实施方面,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像“手牵手”这样的民办临终关怀机构无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敢于尝试,乐于奉献,却也举步维艰。临终关怀事业需要国家、社会和民间机构的共同推动。而壹基金作为一个平台型的基金会,如能在这个艰难前行的过程中给予民间机构必要的扶持,为他们规范实施规程、建立监督机制、发挥哪怕一点力量,也算是不枉此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