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业余学习内容,其实是父母的未了情结或者父母对孩子未来形象的期待。
比如,很多父母小时候羡慕班级家境好的同学练钢琴,而自己家没有条件。所以落下一个“结”,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从小学钢琴。其实是解自己心头之憾。
比如,父母如果希望女儿长大有款有型,气质形体好,那就会给让孩子学舞蹈;如果希望女儿长大有才情,能说能写就会给报小记者团之类。
从我自己经验来看,孩子本身没有兴趣的,就不能持久,因为那不是她自己要的,是大人希望她要,逼她要的。如果涉及到逼,那就更加速逆反和结束。
在对楚楚的兴趣培养上,我有过三次失败的尝试:
1、学电子琴。(我是以较小的成本投石问路看有没有学钢琴的兴趣)结果因为我的太急于指导纠正,传达自己的学琴心得,而加速这件事情灭亡。
2、学芭蕾舞。(也是寄托自己的舞蹈梦想)但是通过观察她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的状态,让我清楚知道孩子只是在用自己的时间帮我圆梦。这不是我要的,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3、新概念英语。听女儿以前班主任说,如果同步学新概念英语,会对学校的英语成绩也会明显辅助提高作用。学了一学期,结果是因为老师的应试教育法(每次布置很多很多的语法、单词作业,每节课要考试上一课单词、语法、知识点),直接导致每次上课前都忧心忡忡,压力很大,甚至影响了对学校学习英语的兴趣。觉得学英语是很讨厌的一件事。尝试以失败告终。
也有一些成功经验:
1、古筝。是她在看了一个动画片后,自己觉得古筝曲很美,自己强烈要求学的。所以她能够忍受几十遍几百遍认真练习曲目,所以她能够自己投入和享受在那些古曲之中。所以她自己有宏大的目标,要一直学下去,要能弹出妈妈喜欢的《梁祝》和爸爸喜欢的《高山流水》难的曲目。要学到以后在国外读书时教外国小朋友学古筝。
2、侦探。从哪里开始喜欢我已经不知道了,似乎最初是自己提出要买《冒险小虎队》,是的这是一个系列的侦探的儿童书。每一次去书店,她自己选两本,也会作为考试好的奖励,总之已经买了十多本。楚楚给自己起名“福尔摩月”,自己在班级组织了一个“侦破组”,专门破班级里的“案件”,(也就是帮同学找找丢失的橡皮,小尺什么的),自己挂帅队长,出面试题,选她认为有条件进侦探组的报名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得享受着成就感。我之前买的训练逻辑力、推理力、观察力的书,也被又拿出来反复再读。我一直的真诚的好奇(好奇她们又破了什么大案)和崇拜的反馈,也加强了她的自信。我对她说,既然你是组长,你的侦破能力就该比别人更强一些,
否则别人怎么能服你管理呢?所以,妈妈给你推荐一个侦探大王“福尔摩斯”,你如果把他的本领都学会,你就真是一个“侦探家”了。然后,我给她买了一全套八本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和《小福尔摩斯训练营》。看着楚楚每天作业后,捧着厚厚的成人版本的福尔摩斯全集在如痴如醉研读,我在遐想,我的女儿,以后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女子呢?
当然,我很清楚,我并没有期待女儿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古筝家,或者一个女侦探,我只是希望她在有这些经验和特长后,生活能更丰富一些,能力能更全面一些,心态能更好一些。而且,我知道会的,因为,这些都是她自己的兴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