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慢一点 慢一点 慢一点

(2006-11-09 08:00:14)
分类: 咨询及读书随感/个人成长
慢一点 <wbr>慢一点 <wbr>慢一点
   
      这两天一直在思考关于快和慢的问题。
 
    我是一个急性子,因为我有一个急性子的妈妈。工作中我是一个风风火火、做事情干净利索的人,高效率是我对自己的评价和一贯的追求。我不能忍受拖拉、延误和等待。
  
    我独自走路的时候永远是疾步快速的,上下楼梯也永远是3格一起跨的。我在一件事情来了以后必须要在对短的时间给处理掉,到外面办事的时候也一定是办好一件立刻叫出租车赶往下一个办事点。
 
   我习惯了同时做几件事情:打电话的同时审批报销、MSN上同时和5-6个人同时说话、上课听讲座开会的时候同时看另一本书等等。
 
   我的大脑也总是不停的转动,思维活跃而跳跃,和别人交谈语速快,经常别人还没有来得及反馈我已经又跳到了下一个话题。所以,那些语速慢的好朋友,比如TU就总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以至于最后自诩为就是我的一个“数洞”。而只有那些语速比我快的比如旸和苒能够让我安静下来听,也只有思维跳跃的比我还快的吴迪能让我的大脑停下来,停在她提出的问题点上,思考。
 
   因为我急,所以我容不得身边的人慢.可是偏偏命运弄人,找到的JEFF是一个慢性子的人,一起生活将近十年,我几乎没有看过他因为着急而奔跑.长期搞技术的他,内向沉默而木纳,他说自己笨嘴拙腮,所以话很少。往往是我说一堆话了,他一个“哦”。我妈妈笑话他:“千言万语全都汇成了一个‘哦’,别人说一会儿的话够他说半年的了。”他自己也笑,如此自嘲着。往往我抛出了很多很多的想法,却只得到他一个“可以啊,随你”的应和。这让我经常上火,甚至要抓狂,所以,任何时期,我和别的朋友,男朋友女朋友,交流的思想和心理永远是比和他多的。但是我也习惯了在外面和别人交谈过后,回来再说一遍给他,别人怎么说我怎么说别人怎么认为我怎么感觉,全部要说,哪怕没有他的任何反应,哪怕他就是一直背对着我玩他的网上围棋,被我逼问急了来一句“恩”。说完了以后,我继续读书,他继续游戏。
 
     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女儿,楚楚也是一个慢性子,象爸爸一样什么事情都不急不躁的。会在我们催着她快点刷牙洗脸的时候,慢条丝理的为她自己养在水池边一枝小植物换个水,欣赏一下;会在这边我和妈妈急催着她快点出门去学校早读的时候,独自再跑到鱼缸边欣赏一下她自己捞来的几条小金鱼,说“小金鱼再见!祝你们在家开心!!”
 
     这些都让我更加的着急。当急性子遭遇满性子,还是身边两个亲人的慢性子的时候,那结果就是急的人更急,更上火烦躁,而慢性子就更慢,被催的更迟钝了,或者逆反。这成了最近一阶段,家里主要的冲突矛盾。
 
    心理学有个简单的道理,当你觉得难以忍受别人的时候,先反省一下有没有自己的问题。于是我开始反省我的快和急。当你企图改变别人的时候先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可以先调整一下的。
 
    所以我开始要求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再慢一点。想一些慢的好处,急的不好。
  
    急有什么好呢?!都急出小叶增生了,高血压心脏病的也大多是急性子人得的,急得老是口腔溃疡,急得心情总是浮躁,对了爸爸今天早上还找我谈话,说我急燥下一定会产生一个烦躁不安的楚楚......
 
    慢有什么不好呢?!生活和电影中慢条丝理的的说话和走路的女人反而给人优雅经典的印象。欧洲人以能够悠闲得在路边的咖啡馆里品着咖啡看行人几小时获得了高品质享受生活的美誉。全职太太和全职妈妈们以能够慢慢地逛逛街、做个脸、学个插花而受到职场女性的羡慕。就连瑜珈和高儿夫球也因为缓慢的动作和步调而被大家一直评为高雅的贵族运动。
 
    前两天外出办事,一改原来的风格,第一件事情办好后缓慢的走到下一个办事点,和原来的直接出租车拉过去,相差15分钟。我一边散步一边享受着阳光微风桂花香,心想:就慢这15分钟又能怎么样呢?天会蹋下来?抢那15分钟又能有怎样的不同呢?当然这是在我自己能够完全判断和掌握事情的轻重缓急的前提下的想法。
 
    真的,准备慢下来的那一刻,呼吸变得舒缓而顺畅,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慢慢浸入体内,心情顿时沉静了下来,有一种幸福感从心田升起。原来,慢,真的是一种享受啊。
 
    文章的最后,感谢带领我喝第一杯星巴克咖啡的好友南,让我从此在星巴克里享受了很多完全放松的好时光;感谢经常陪伴我在必胜客里享受休闲下午茶的树洞好友TU;感谢犀利麻辣的吴迪说的那句促我反省的问话“你到底急什么?!!”;感谢我自己善于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心。
 
  (心理咨询中还有一个小技巧:要有感恩的心,经常感恩的人能帮助你善待别人,珍惜所有。然而,我们也需要善待自己,珍爱自己,所以,当你谢了一圈需要感谢的人之后,在最后,不要忘记感谢自己需要被感谢的地方。这才完整,你会因为感到完整而心态宁静祥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