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评蕅益大师摘录经文教学法
(2019-01-10 18:36:03)
标签:
蕅益大师大众阅藏阅藏知津 |
净信堂初集卷三
示阅藏四则为慧幢彻因二比丘说
凡阅大小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然各就自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弊不同。救拯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自利利他。如雪山之草。无非是药。采者期于对病。如宝山之内。无非是宝。取之先择摩尼。只此成录。足验当人手眼。我虽往深山,倘未即死,犹将观焉。
摘自蕅益大师全集,巴蜀书社,2013年版,第七册,343页。
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示阅藏四则
大小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然各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弊不同。救拯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自利利他。如雪山无非药。采者期于对病。宝山无非宝。取之先择摩尼。只此成录。足验手眼【其四】
蕅益大师全集,巴蜀书社,2013年版,第八册,75页。
心斋老蒋评:
宗舜法师发现,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经弟子成时法师修改,与原作相比,大师原意常有隐晦不彰之处,令人惋惜。
弘化社从明清佛教发掘出蕅益大师的《净信堂初集》,收在蕅益大师全集第七册中,我们可以比较《净信堂初集》与《灵峰宗论》相关内容的文字不同,更深刻地理解蕅益大师的遗教。
以上是蕅益大师关于阅藏开示的第四则。这一则开示,蕅益大师教导弟子学习经律论,应该针对自己的习气,针对时代的流弊,摘出相关经文,以便自利利他。而且究竟摘出哪一些文字,也可以反映学人的见识和佛法修学的水平。《灵峰宗论》的文字与《净信堂初集》差不多,略作删减,虽然我自己读起来觉得《净信堂初集》更顺一点,但是这还是关系不大。不过,《净信堂初集》这一则最后一句删掉就太可惜了。
蕅益大师说:“我虽往深山,倘未即死,犹将观焉。”这句话把蕅益大师的悲心和教学方法和盘托出,令人不禁感慨万千。原来,蕅益大师不仅是一般地教导弟子摘录经律论文,而且大师要检查来审查弟子的见识,是否在学习经律论时能够自省自己的习气,能否发现时代流行的弊病,以便纠正的。可见这是大师教导弟子的一个很有益的学习方法。而“倘未即死”一语显然是大师病重时之语,体现大师教导弟子鞠躬尽瘁的深重悲心。如果我们仅仅读《灵峰宗论》关于阅藏的开示就会很容易轻轻放过,辜负大师的一片苦心。
与此相关的是,《净信堂初集》
原来的标题,是针对两位比丘的针对性开示,而在《灵峰宗论》中,删去了直接开示的对象,看似让开示具有了更大的普遍性了,其实反而掩盖了蕅益大师对机说法的针对性。
蕅益大师这一教学方法,今天其实也是非常有效的。在精通经教,熟知学人习气毛病的善知识指导下,学人摘录所学经律论的相关文字,甚至写作学习心得,由善知识批阅后做针对性的指导,相信的确会是很有帮助的。